第139章 国粹?京剧?醍醐?(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等陈祎再睁开眼睛,眼前已经是满眼的光脑壳、长辫子了。

水生,你没事吧?

东家,没事,陈祎根据前主脑袋里的记忆,憨憨地笑了笑,都怪水生没用。

成人们这才散开了,只有一个跟水生差不多大的十二三岁清瘦少年留了下来。

水生,是我连累了你!

陈祎也就是程水生有点懵:前主脑袋里全都是浆糊,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记忆。

而在那模模糊糊的记忆里,对面这位满脸歉意的少年,是自己的少东家。

只是少年才在陈祎跟前停留了几分钟,院子里就传来了东家的呵斥声:长庚,还愣在那里干什么!

知道了,爹爹!

长庚?

名字有点耳熟。

等长庚走后,陈祎从床上爬起来,摸了摸有点疼的后脑勺,苦笑着摇了摇头:眼下是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我大清朝已经没多少风光日子了。

原主老家是徽州的,遭遇水灾,爹娘尽没,流落到安庆,幸亏遇到程家收留,只是

想着想着,陈祎就有点来气:又是一个傻子,老家还是安徽的,咱不就说自己跟曹操是老乡吗,你至于给安排这样一个身份吗?

装傻子容易,可要装一辈子傻子,就有点困难了。

所幸,刚刚挨了那一下,给了陈祎绝佳的借口。在这个蒙昧的时代,脑袋上挨了一下,醍醐灌顶后开窍很科学。

接下来的几天里,陈·程水生·祎伪装出修炼开窍的样子,开始主动扮演起仆人的角色,并暗暗地收集一些资料。

少东家,程长庚,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就是京剧的祖师爷程闻檄了。

而眼下,京剧还不是京剧。

三十多年前的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安庆籍扬州盐商花大价钱,将徽班三庆班推上了京城的大街,打响了徽剧的名头。接下来的年月里,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陆续进入京城,并称雄于京城的剧坛。

尽管当时有不少可以跟徽剧争锋的剧种,像是昆曲、豫剧之流的,可徽剧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特殊听众群体----徽商,而且徽班流动性强,善于汲取其他剧种的精华,取长补短。

在徽剧之前,昆曲和京腔全都风靡一时,可众口难调,因此吸取了众多剧种精华的徽剧,一进京城,就获得了大多数听众的青睐

来到这个时代之前,托桃儿的福,陈祎就已经对京剧有所了解了,虽然京剧主流对桃儿的评价不高,说这货的京剧带着一股河北梆子味儿。

来到这个时代,停了几场徽剧之后,陈祎差点没笑破了肚子:眼下这还没成型的京剧,还不如梆子呢,东西南北各方的腔调都有,甚至有些剧幕,就是直接照般其他剧种的剧目。

虽然京剧还在孕育中,可很多参与者却已经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准备。

为了健康有序发展,徽剧团体自发地组成了跟后世行业协会类似的精忠庙,管理所有从业者。

不过,就算有了精忠庙,演员之间的龌龊也不可避免。

在外这个时代,就算戏唱得太好,也只是九流之中的下三流,而且很多孩子学戏,也只是为了谋生。

戏班的学徒成百上千,可能成为主角的,就只有那么几个。很多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