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言道:“朕当时也有些纳闷,辽人为何如此不禁打?后来,朕弄明白了,当时的辽人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兵无士气,将无斗志,周世宗把握了这个机会,才一举创下了不世之功!”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即位以后发展生产,改良政治,使得中原地区实力大增。为了遏制契丹铁骑南下,他接受臣下的建议,疏浚深州与冀州之间的胡卢河,筑成一道水上防线。此外,还在冀州东北的李晏口筑城,派重兵驻守,使胡卢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得免兵戮之苦。在遏制住辽军南下的势头后,柴荣便挥兵南下,向契丹的盟国南唐发起强大的攻势。在经历两年多的征战后,不仅占领淮南十四州六十四县的土地,而且迫使南唐统治者“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岁数贡物十万”。
公元959年,柴荣趁南伐之兵威挥师北上,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趋辽边,于该年4月抵达沧州。面对柴荣所发起的攻势,身任南京留守的萧思温既无调病遣将、行军布阵的韬略,又无临危赴难、化险为夷的魄力,屡战屡败。驻守边城的辽将惶惶不可终日,不少将领开城迎降,后周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及易州、莫州、瀛州三州,其北部边境拓至燕南。
而当时的辽国皇帝辽穆宗整日醉生梦死、盘游无度,对国务毫不关心,就连三关二州失守的败讯都不足以令其猛醒,面对败讯竟然大讲“三关本汉地,今复还之,何失之有”。穆宗的神经已经麻木,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木”宗,在他统治下国已不国。
而赵匡胤现在所讲的当年后周军事上对辽的胜利就是在辽穆宗昏庸、残暴的统治之下发生的。
“皇上所言极是!”赵普看了看张俊等人,“可现在,这个机会失去了!此时的契丹早已度过了辽穆宗统治时期,现在的辽人,不仅拥有数十万大军,且众志成城,一心南下。在这种时候,我大宋军队如果率先北伐,又岂能捞得便宜?”
张俊问赵普道:“赵大人,若依你所言,辽人有数十万大军,又一心南下,在这种背景下,我大宋军队如何南征,岂不要冒腹背受敌的危险?”
赵普淡淡一笑道:“张大人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辽人虽拥有重兵、一心南下,但就目前而言,辽人还不想也无力大规模南侵,因为辽人现在正向渤海一带扩张,辽军主力也全部东去。只要我朝不主动挑起战争,辽人就不会集中兵力与我为敌。而且,在臣普看来,我大宋南征,也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军队,这样一来,我大宋就有足够军队放置在北线以防辽人南下!”
张俊等人无言。赵普接着言道:“皇上,想当年,周世宗不是在东征西讨之后,从蜀人和唐人的手里夺来了大片土地,然后才挥师北伐的吗?”
赵匡胤笑道:“赵普,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啊!”
赵普也笑道:“皇上,事虽不同,但其理一致。辽人之所以不急于南下,是因为他们也觉得没有把握取胜我大宋,故而他们现在拼命地东西扩张以增强实力。既然如此,我大宋何不就与辽人比试一番?”
赵匡胤被赵普的言辞所感染,道:“说得好!”赵匡胤最后拍了板,“辽人向东西扩张,朕就向南扩张,看谁扩张的速度快!”
赵匡胤拍了板,也就是最后定了论。张俊等人虽然不无意见,却也只能保留了,这次交锋的失利,让张俊看出了赵普的老谋深算以及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皇上最终还是采纳了赵普的策略,这让张俊心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看模样,赵匡胤似乎也有率先北伐的念头。事实呢,也的确如此。虽然,赵普早就跟他谈过南征北战的事,早在柴荣朝时,赵匡胤领兵在**一带大破南唐军之后,赵普就认为:后周军应集中兵力渡过长江攻打江宁,待把南唐彻底击溃后再行北伐也不迟。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在还没做皇帝之前,赵普就向他灌输先南征后北伐的思想了,而赵匡胤也逐步认同了这一思想。但是,正如赵普所认为的那样,赵匡胤的心中,多少也染上了那种“北伐情结”,这就是赵匡胤为什么要召集群臣商议先南征还是先北伐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如果赵普对南征的态度不是那么坚决的话,那赵匡胤是很有可能率先北伐的。尽管如此,“北伐情结”也一直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
群臣散去后,赵匡胤独将张俊留下,赵匡胤深情地道:“爱卿可知朕为何将你留下?”
“臣愚昧,不知圣上用意。”
赵匡胤道:“张俊啊,朕没有同意你的北伐主张,你心里不会怨朕吧?”
张俊假惺惺地道:“微臣岂敢有半分怨言,臣也仔细考虑了一番,赵大人说得的确有道理,先易后难,先拣软柿子捏,最后再啃硬骨头。”
赵匡胤目光凝视北方,感慨道:“待朕把南方平定了,朕一定亲率大军北上与辽人大战一场!”
张俊拍马屁道:“皇上英明神武,一定能够一统天下!”
赵匡胤把目光从新投向张俊,道:“爱卿,你知道么?朕年少时就非常敬仰张进将军,他从来没有打不赢的仗,虎父无犬子,朕相信假以时日,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张俊谦逊地道:“臣愿竭尽所能,为皇上效力。”
赵匡胤不无担心地道:“可是你和赵普、光义积怨太深,这不利于我大宋朝臣的团结,更加不利于你个人的发展。爱卿啊,其实赵普和光义本身对你并无成见,他们只是怕你知道真相后恐会做出谋逆之事,可只有朕知道爱卿绝不会这样做,爱卿身上流的可是张将军的骨血啊,朕决不相信张将军的后人会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朕希望你能够体谅赵普和光义,毕竟他们也是对朕忠心耿耿。”
张俊慌忙跪下,言辞诚恳道:“臣绝非心胸狭窄之人,臣知道赵大人和王爷之所以会加害微臣均是出于对皇上的安全考虑,出于对江山社稷着想。请皇上放心,为了能完成皇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臣可以抛下一切个人恩怨,与赵大人他们同心协力,为皇上办事。”
赵匡胤拍了拍张俊的肩膀,欣慰道:“难得爱卿能有如此宽广的胸襟,真是江山之福,社稷之福。爱卿,你随朕来,朕有一件重要的事要托付与你。”
张俊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赵匡胤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事要托付于他。张俊对赵匡胤这人实难猜测,他似乎对自己很好,可张俊不知道这种隆恩到底是真是假。他永远猜不出赵匡胤下一步要干什么,当真是圣意难揣。
赵匡胤将张俊带到御书房,把一叠图纸拿给张俊,道:“这是朕的密探乔装潜入蜀国境内进行数月之久的侦察所绘制的地图,蜀国的主要军事重镇及兵力部署还有附近的山川地形,包括蜀国主要将领的为人、习性及军事才能等都清清楚楚地标写在了纸上。”
张俊接过这一摞图纸,这样的纸,共有十张。张俊一张张、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看着,等他看到最后一张的时候,他的表情骤然起了变化:眼也直了,嘴也不觉张大了,连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张俊一时慌了神,连忙解释道:“臣失态了……请皇上恕罪!”
原来,张俊面前的那张纸上,画有一个女人的像。那像太逼真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且还是一幅着彩的画像,更令张俊惊讶的是,这幅画像上的女子竟是书院比赛的那位才女练晓芙。
赵匡胤大笑道:“看见如此美女,失态也是人之常情,爱卿何罪之有?”他将画像拿了过来,眼睛出神地看着画像,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画像之中,几乎忘记了还有一个张俊的存在。
赵匡胤不禁喃喃自语道:“这女人是孟昶的一个妃子,人称花蕊夫人……”
孟昶就是后蜀国的皇帝,那花蕊夫人便是后蜀国的皇妃。张俊听了赵匡胤讲后心中猛然一惊:“没想到她竟然是蜀国的皇妃,怪不得脾气那么大,连我杀死一只狗都要跟我翻脸。”
赵匡胤仍在念叨:“据朕所闻,这花蕊夫人在成都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蜀宫中有这么一位花蕊夫人……”
张俊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当然不能说出他曾见过花蕊夫人,只能干巴巴地站在那里。
赵匡胤的目光,完全罩在了花蕊夫人的身上,可以这么说,赵匡胤活了三十八年,这还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女人如此动心,而且,这女人当时还只是一张画像。他盯着花蕊夫人的画像,想到了西施,头脑中便活生生地现出了一幅绝美的女人形象,那形象又自觉不自觉地飘出他的大脑,融在了花蕊夫人的身上,这样一来,在赵匡胤的眼里,那花蕊夫人俨然就是西施了。
西施明明白白地呈现在赵匡胤面前,他的目光一直在花蕊夫人身上流连。这期间,他只自言自语地说过一句话。确切讲,他是自言自语地在问自己:“这世上,真有这么美的女人吗?”
赵匡胤言道:“朕当时也有些纳闷,辽人为何如此不禁打?后来,朕弄明白了,当时的辽人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兵无士气,将无斗志,周世宗把握了这个机会,才一举创下了不世之功!”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即位以后发展生产,改良政治,使得中原地区实力大增。为了遏制契丹铁骑南下,他接受臣下的建议,疏浚深州与冀州之间的胡卢河,筑成一道水上防线。此外,还在冀州东北的李晏口筑城,派重兵驻守,使胡卢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得免兵戮之苦。在遏制住辽军南下的势头后,柴荣便挥兵南下,向契丹的盟国南唐发起强大的攻势。在经历两年多的征战后,不仅占领淮南十四州六十四县的土地,而且迫使南唐统治者“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岁数贡物十万”。
公元959年,柴荣趁南伐之兵威挥师北上,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趋辽边,于该年4月抵达沧州。面对柴荣所发起的攻势,身任南京留守的萧思温既无调病遣将、行军布阵的韬略,又无临危赴难、化险为夷的魄力,屡战屡败。驻守边城的辽将惶惶不可终日,不少将领开城迎降,后周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及易州、莫州、瀛州三州,其北部边境拓至燕南。
而当时的辽国皇帝辽穆宗整日醉生梦死、盘游无度,对国务毫不关心,就连三关二州失守的败讯都不足以令其猛醒,面对败讯竟然大讲“三关本汉地,今复还之,何失之有”。穆宗的神经已经麻木,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木”宗,在他统治下国已不国。
而赵匡胤现在所讲的当年后周军事上对辽的胜利就是在辽穆宗昏庸、残暴的统治之下发生的。
“皇上所言极是!”赵普看了看张俊等人,“可现在,这个机会失去了!此时的契丹早已度过了辽穆宗统治时期,现在的辽人,不仅拥有数十万大军,且众志成城,一心南下。在这种时候,我大宋军队如果率先北伐,又岂能捞得便宜?”
张俊问赵普道:“赵大人,若依你所言,辽人有数十万大军,又一心南下,在这种背景下,我大宋军队如何南征,岂不要冒腹背受敌的危险?”
赵普淡淡一笑道:“张大人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辽人虽拥有重兵、一心南下,但就目前而言,辽人还不想也无力大规模南侵,因为辽人现在正向渤海一带扩张,辽军主力也全部东去。只要我朝不主动挑起战争,辽人就不会集中兵力与我为敌。而且,在臣普看来,我大宋南征,也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军队,这样一来,我大宋就有足够军队放置在北线以防辽人南下!”
张俊等人无言。赵普接着言道:“皇上,想当年,周世宗不是在东征西讨之后,从蜀人和唐人的手里夺来了大片土地,然后才挥师北伐的吗?”
赵匡胤笑道:“赵普,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啊!”
赵普也笑道:“皇上,事虽不同,但其理一致。辽人之所以不急于南下,是因为他们也觉得没有把握取胜我大宋,故而他们现在拼命地东西扩张以增强实力。既然如此,我大宋何不就与辽人比试一番?”
赵匡胤被赵普的言辞所感染,道:“说得好!”赵匡胤最后拍了板,“辽人向东西扩张,朕就向南扩张,看谁扩张的速度快!”
赵匡胤拍了板,也就是最后定了论。张俊等人虽然不无意见,却也只能保留了,这次交锋的失利,让张俊看出了赵普的老谋深算以及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皇上最终还是采纳了赵普的策略,这让张俊心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看模样,赵匡胤似乎也有率先北伐的念头。事实呢,也的确如此。虽然,赵普早就跟他谈过南征北战的事,早在柴荣朝时,赵匡胤领兵在**一带大破南唐军之后,赵普就认为:后周军应集中兵力渡过长江攻打江宁,待把南唐彻底击溃后再行北伐也不迟。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在还没做皇帝之前,赵普就向他灌输先南征后北伐的思想了,而赵匡胤也逐步认同了这一思想。但是,正如赵普所认为的那样,赵匡胤的心中,多少也染上了那种“北伐情结”,这就是赵匡胤为什么要召集群臣商议先南征还是先北伐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如果赵普对南征的态度不是那么坚决的话,那赵匡胤是很有可能率先北伐的。尽管如此,“北伐情结”也一直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
群臣散去后,赵匡胤独将张俊留下,赵匡胤深情地道:“爱卿可知朕为何将你留下?”
“臣愚昧,不知圣上用意。”
赵匡胤道:“张俊啊,朕没有同意你的北伐主张,你心里不会怨朕吧?”
张俊假惺惺地道:“微臣岂敢有半分怨言,臣也仔细考虑了一番,赵大人说得的确有道理,先易后难,先拣软柿子捏,最后再啃硬骨头。”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