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老旦(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奶奶像是走得热了,仰头瞧了瞧天光,发现道旁的招牌是:馨风吃吧。

“逢春,稍微歇会儿,进去吃点小吃吧。”

他们走进馨风茶社,里面人也不多。

童童挑了张靠窗的桌子,点了三碗鸭子汤粉。

一会儿,小姑娘把粉端上来,

“实在对不起,今天客人太多,等着急了吧……”

她家的汤是原汁原味的鸭子汤,特别香。

奶奶又特意要了一块钱的鸭血,一块钱的油豆腐。

“有些日子没在外面吃粉了。”奶奶说。

“灵羊神庙的鸭子汤粉是出名的,我们平时没课时也常到这儿来吃。”

“是嘛。”

逢春道:

“咳,份量少嘛。一碗粉就这么点?居然还能出名?”

童童当然不会在意份量的多少,小吃吗,原本讲究的就是味道。

“别净顾着说话,喝口汤尝尝……”

逢春听从了童童的话,“嗯,味儿不坏。但和你王姨的手艺相比,这味儿太淡,太一般了。人嘛,有种怪僻,老会觉得家的东西味道都好。”

王姨是家里的钟点工,逢春工作忙,童童一般也不在家,家里的洗洗涮涮一般都是王姨在操持着。

“哪呀,戏校门口有家小吃店,也是从早到晚营业,汤很一般,可小菜丰富,首推的就是卤猪蹄,老板一般是从下午四点左右开始卖卤菜,可猪蹄卖的好,不用等到第二天就很快卖光了,有次晚上七点去就没了,听说有人一口气买走了二十多个,还有这家的卤蛋、卤翅膀、卤鸭腿等等,每次想吃都得赶早抢……”

“哪有这样夸张?”奶奶笑出声来。

“你就瞎吃吧,嗓子还要不要了?”逢春说。

吃完汤粉,童童想着就在这等着“开光”仪式开始,懒得再逛了。

虽说天气冷了,桌上推荐的都是红茶,童童她知道奶奶一直都喝惯了绿茶的,就又要了三杯景德镇的野阑芝。

小姑娘端上三个玻璃杯,放少许纤细的野阑芝茶叶,冲入滚烫的开水。霎时间,透明的杯子里,那些纤细的茶叶上下翻滚,不一会儿都齐刷刷地立在水面下,舒展开来,像养了一杯子的小树苗。

奶奶轻轻地摇晃着杯子:“童童,你看这茶叶被放入杯中,它无怨无悔的承受着热流的冲沏,选择了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清香,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吗?”

童童说:“是坚韧,是奉献。”

“是布施。”奶奶说,

“咱们唱老旦这一行,不像生、旦是主要行当,亦不能和净、丑相提并论。因它不是“花”而是“叶”,故历来不被重视。如今活跃于舞台的中、老年老旦演员寥寥无几。尤其今天戏校能接班的尖子老旦,更不多见,所以奶奶很希望你能坚持下去……”

“童童,武字通“舞”字,马叙伦《说文解字书疏》曰:‘舞为武的转注字,字巫的后起字,盖巫从大,象执旄尾而舞……为武巫之转注字。’傩技的表演又在不同程度上宣扬武技,突出武术的作用。今天正好聊起了武傩,以前许多著名老旦,多因武功基础较差,仅凭有条天赋的嗓子,便以唱功取胜。这种现象也影响到后来的老旦演员,都以唱工为主了。老旦不动刀枪也就不练武工、不打把子、不扎靠不蹬厚底靴了。因此现在也就极少看到老旦扎靠穿蟒、翻打扑跌、刀枪对阵的老旦武戏了。当年你妈妈可是文武不乱,记得排《对花枪》,你妈妈扎靠开打,极受赞誉,只可惜还没正式演出,她就病倒了。”

奶奶点燃了一只烟,陷入了沉思中。

“或许是母亲灵魂指引,奶奶才会同自己说出这些话来。”

童童心中暗想着。

她不愿意再提起母亲,就把眼往窗外看去。

[..]

奶奶像是走得热了,仰头瞧了瞧天光,发现道旁的招牌是:馨风吃吧。

“逢春,稍微歇会儿,进去吃点小吃吧。”

他们走进馨风茶社,里面人也不多。

童童挑了张靠窗的桌子,点了三碗鸭子汤粉。

一会儿,小姑娘把粉端上来,

“实在对不起,今天客人太多,等着急了吧……”

她家的汤是原汁原味的鸭子汤,特别香。

奶奶又特意要了一块钱的鸭血,一块钱的油豆腐。

“有些日子没在外面吃粉了。”奶奶说。

“灵羊神庙的鸭子汤粉是出名的,我们平时没课时也常到这儿来吃。”

“是嘛。”

逢春道:

“咳,份量少嘛。一碗粉就这么点?居然还能出名?”

童童当然不会在意份量的多少,小吃吗,原本讲究的就是味道。

“别净顾着说话,喝口汤尝尝……”

逢春听从了童童的话,“嗯,味儿不坏。但和你王姨的手艺相比,这味儿太淡,太一般了。人嘛,有种怪僻,老会觉得家的东西味道都好。”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