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万历十年陆坑董氏族谱载,龙湖是由陆坑董氏的第二十二代孙董燧在旧有五湖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规划的。并对保护龙湖作出了细致的族规,要求族人严格遵守。
“真静啊。都能听见流水声。千百年来,陆坑村人为何对龙湖如此的爱惜呢?”
“我听董老闲谈时曾说过,这是与古人讲究风水极为有关。”
“是吗?那到要说说给我听。”
“我哪里能说得明白?”
“我在羊城时倒是读过导游说明书的,都忘记了。要是雪涛一起来就好了……”
“我猜他也一定是糊涂的……”
陆坑村地处金鼓峰下,四周远山围立,乌江之水绕村缘而过。然而,通过人工在村西边缘挖掘出一个长湖,这样陆坑村就处在一种山相望,水相拥,山环水抱的佳境之中。
风水学还认为,相地之道,首重龙,龙即山脉。同时又认为,水者,龙之血脉,凡属“龙穴”,要靠水来滋养。所以相地学又有“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说法。陆坑董氏始祖合公葬于村北十余里的荷公山,荷公山龙脉,西一支入高坪,为雄龙;东一支入村,为雌龙。二龙并落,三水夹行,雌雄交遘,会入龙湖,龙湖即为“龙穴”。所以爱惜龙湖是陆坑村人世代富贵之根本。
其实这样的风水说,书力早在说明书中看到过,只是他不相信,所以没有太在意。
“说是讲究风水,我觉得还是实用为主。”书力说。
“怎么实用?”晓琴问。
“防火呀。你看村里的建筑多砖木结构,木质材料多容易发生火灾,加之过去又没有什么消防器材,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基本上是采用烽火墙的形式,即使某家失火,一般不会危及其他住户。同时在村边上设计开挖龙湖又有利于就近取水灭火。”
“你不见村里十余口水,真要着了火,谁还舍近取远的跑到这来运水?”晓琴笑道。
“要不就是调节气温的作用。龙湖在村西的边缘,湖中长年有水流动,到夏秋季节,湖水蒸发,附近的湿度加大,温度自然下降。此外,村东有乌江环绕,村西有龙湖相映,村中有七条横巷贯通,气流必然顺畅,空气自然清新。”
“这都是我们现代人的猜想,谁又能真正明白当时人们脑海中的信仰?”
“风水也算是信仰?”
“简单、明确,没有一丝杂念的最原始的信仰。”
这是书力头一次听到的对信仰的另类评价。
不过,刨去书力的种种猜测,龙湖倒真有一样实用功能——美化环境。据传,昔日的龙湖是亭桥相连,楼阁相望,鸟语花香,雅致迷人。斗转星移,世态仓桑,今日的龙湖与昔日相比虽形秽自惭,但仍不失为陆坑村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龙湖位于陆坑村西侧,它是由七口由南而北,紧密相连,绵延如龙的池塘组成的,故取名龙湖。湖中有六条鹅卵石路相向横穿,每条路上均有一石拱桥贯通。龙湖西南有条龙溪,村民将溪水引入湖中,湖内长年保持着清水流动。
书力和晓琴两人沿着雨后的青石板路,先游览了仰山庙戏台,过中巷东段的“翰林楼”,受到地面上颇为著名的真正的明代鹅卵石路的吸引,便走进了通往湖心桥的小路。
鹅卵石路从岸边斜斜地通向石拱桥。路的左右两侧有踏脚石,这些踏脚石的周围长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的苔藓。
“这些青苔真漂亮。”
“湖边水气重,所以发得跟波斯地毯似的,厚厚的一层。”
“青苔也会开花的?”
苔藓的花就似微缩的菊花,蓬蓬松的,因为花茎太过纤细,那些小花就像是漂浮在绿色的苔藓上,但是仔细一看,又似乎在随着人的呼吸在微微的摇晃。
两人都被这细微的情景所打动。
苔藓也会开花,这在都市生活中是很难想象的,然而在这里却是这样的真实。
这就是恬静的春的信息。
两人踏着鹅卵石路,信步走到石拱桥。登上青石台阶,一阵凉风迎面袭来。回首望去,南北向的龙湖将全村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房屋从南向北延伸,建成东西七横南北一纵的八条大巷,在大巷垂直方向还有许多小巷交叉沟通,状若棋盘,十余口水井散布村中。住宅、宗祠均临巷而建,青砖灰瓦,朴实素雅,用以防风防火的马头墙仰天昂起。
“这儿就像是停顿在了古代的时光里!”书力感叹地说。
“谁说不是呢,这龙湖还是明代修建的呢,保护到现在真不容易。”晓琴说。
“这儿还有块碑。”
书力走近桥头的栏杆处,停了下来。
晓琴站在旁边,果然有块石碑,说是石碑,其实也是同样材质的石块,只是上面隐隐约约刻了字迹,因为时光久远,不仔细不容易发现而已。。
晓琴往来龙湖多次了,还是第一次发现桥头的栏杆上居然刻了字,的确出乎意料。这些先人刻下的文字经过风吹日晒,还能留下痕迹,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惊讶。
书力把摄影机取下来,放在膝盖上,努力的辨认石碑上的文字。
“永不许轻动坏土,永不许恃强阻塞,犯者合族群攻之……”
“像是保护龙湖的族规。”晓琴说。
据万历十年陆坑董氏族谱载,龙湖是由陆坑董氏的第二十二代孙董燧在旧有五湖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规划的。并对保护龙湖作出了细致的族规,要求族人严格遵守。
“真静啊。都能听见流水声。千百年来,陆坑村人为何对龙湖如此的爱惜呢?”
“我听董老闲谈时曾说过,这是与古人讲究风水极为有关。”
“是吗?那到要说说给我听。”
“我哪里能说得明白?”
“我在羊城时倒是读过导游说明书的,都忘记了。要是雪涛一起来就好了……”
“我猜他也一定是糊涂的……”
陆坑村地处金鼓峰下,四周远山围立,乌江之水绕村缘而过。然而,通过人工在村西边缘挖掘出一个长湖,这样陆坑村就处在一种山相望,水相拥,山环水抱的佳境之中。
风水学还认为,相地之道,首重龙,龙即山脉。同时又认为,水者,龙之血脉,凡属“龙穴”,要靠水来滋养。所以相地学又有“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说法。陆坑董氏始祖合公葬于村北十余里的荷公山,荷公山龙脉,西一支入高坪,为雄龙;东一支入村,为雌龙。二龙并落,三水夹行,雌雄交遘,会入龙湖,龙湖即为“龙穴”。所以爱惜龙湖是陆坑村人世代富贵之根本。
其实这样的风水说,书力早在说明书中看到过,只是他不相信,所以没有太在意。
“说是讲究风水,我觉得还是实用为主。”书力说。
“怎么实用?”晓琴问。
“防火呀。你看村里的建筑多砖木结构,木质材料多容易发生火灾,加之过去又没有什么消防器材,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基本上是采用烽火墙的形式,即使某家失火,一般不会危及其他住户。同时在村边上设计开挖龙湖又有利于就近取水灭火。”
“你不见村里十余口水,真要着了火,谁还舍近取远的跑到这来运水?”晓琴笑道。
“要不就是调节气温的作用。龙湖在村西的边缘,湖中长年有水流动,到夏秋季节,湖水蒸发,附近的湿度加大,温度自然下降。此外,村东有乌江环绕,村西有龙湖相映,村中有七条横巷贯通,气流必然顺畅,空气自然清新。”
“这都是我们现代人的猜想,谁又能真正明白当时人们脑海中的信仰?”
“风水也算是信仰?”
“简单、明确,没有一丝杂念的最原始的信仰。”
这是书力头一次听到的对信仰的另类评价。
不过,刨去书力的种种猜测,龙湖倒真有一样实用功能——美化环境。据传,昔日的龙湖是亭桥相连,楼阁相望,鸟语花香,雅致迷人。斗转星移,世态仓桑,今日的龙湖与昔日相比虽形秽自惭,但仍不失为陆坑村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