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1 /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简单说一下文秀,不是跟溥仪闹离婚的妃子;她姓李,叫李文秀,不是金庸笔下骑着白马、长在回疆的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她是我的政治老师。

这位李老师一直跟我过不去,随便找个词儿就能说我两句,有一次损我竟损到我的衣服上来了。那是一套浅绿色的运动服,像这么青春活力、鲜艳夺目的衣服,我是鼓起勇气才穿出去的,没想到被她一阵冷嘲热讽,真是主人不争气,连衣服都跟着受连累,我一气之下从此再也没穿那身衣服。不过她也没能嚣张太久,大概连半个学期都没坚持下来,她就得了一场大病,学校只好给我们换了个老师。我高兴得不得了,真是吉人自有天相。至于我跟这位政治老师是如何结怨的,我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第一节政治课,她要求每个人都带一个笔记本,上课之前开始检查,凡没带的要受处罚。招风耳坐在靠窗第一排的第一位,我坐在第二排的第一位。老师正检查那边的时候,招风耳悄悄问我:“你带了几个本?”

我说:“两个。”

“借他一个,他没带。”说着,向他身后一指。

我眼光向后移,见到他后面坐着的这个人身材不高,大长脑袋。日后看习惯了也不觉得怎么样,反正当时第一印象觉得挺丑陋的。当下没敢细看,连忙把本借给了他。

开学伊始,由于都比较陌生,而且我又不善交际,所以课间只有招风耳过来跟我闲聊。我越发觉得此人无趣,因为我最反感的就是油嘴滑舌、耍贫嘴的人。那时候天津电视台有个“电视书场”栏目,正在播一个秃顶老头讲的《三国演义》,那个栏目很多人都看,但我没看,我认为《三国演义》的评书已被袁阔成说绝了,别人不用再说了,说了也是白说。不过,招风耳以此为题来跟我聊天,这倒让我颇感兴趣。他等不及每天只听那么一点儿吊胃口,总让我给他讲后面怎么样了。给人讲故事是我小学时的拿手好戏,不过给他讲着讲着我就发现他并不是对《三国》本身感兴趣,而只是随便拿它当作一个话题来闲聊;甚至有时我讲得正带劲,他偏要插科打诨地拿里面的人物说两句笑话,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这让我非常反感。他浑身干瘦干瘦的,脸那么窄,嘴却挺大,一大笑起来让人担心脑袋从嘴角裂开仰到脖子后面翻不回来了。后来再给他讲,我也就不那么认真了,有时候讲错了,也懒得更正。

有一天,在主教学楼外墙左首的瞭望台上,我正给招风耳讲着,忽然身后有人说道:“刚才有一点儿你讲错了。”

我心想此地竟然有人知我讲错了?扭转身形,定睛观瞧,但见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我借本给他尚未还我的那个大脑袋。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有道是:人有奇怪的长相,必有奇怪的本领。我试问道:“你也知道《三国》?”

不料此人毫不谦虚,竟然说:“我从小跟别人说《三国》还没有能跟我说到一块儿的了。”这不和我一样吗?

从此,两个自以为是的人便从切磋《三国》开始,谈天说地,纵论古今,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早把招风耳丢在了一旁。我们二人起初互不服气,打赌彼此问对方三个《三国演义》中的问题,以探虚实。既然是有意要比个高低,所以想出来的那些问题都偏得可以,例如有“曹操的小名是什么”、“关羽的本姓是什么”、“关羽一生都有哪些事迹”……这其实主要考的是评书听得细不细。不幸的是,我们都没答上来。然后彼此又追加了一个问题,结果又都没答上来。其实我们都没读过原著,所知道的这些都是从评书里听来的。饶是如此,也没能坏了我们兴致,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美其名曰:几百年前的一部才子书《三国演义》,几百年后,成就了两位才子的相识。

他叫白自。

[..]

简单说一下文秀,不是跟溥仪闹离婚的妃子;她姓李,叫李文秀,不是金庸笔下骑着白马、长在回疆的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她是我的政治老师。

这位李老师一直跟我过不去,随便找个词儿就能说我两句,有一次损我竟损到我的衣服上来了。那是一套浅绿色的运动服,像这么青春活力、鲜艳夺目的衣服,我是鼓起勇气才穿出去的,没想到被她一阵冷嘲热讽,真是主人不争气,连衣服都跟着受连累,我一气之下从此再也没穿那身衣服。不过她也没能嚣张太久,大概连半个学期都没坚持下来,她就得了一场大病,学校只好给我们换了个老师。我高兴得不得了,真是吉人自有天相。至于我跟这位政治老师是如何结怨的,我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第一节政治课,她要求每个人都带一个笔记本,上课之前开始检查,凡没带的要受处罚。招风耳坐在靠窗第一排的第一位,我坐在第二排的第一位。老师正检查那边的时候,招风耳悄悄问我:“你带了几个本?”

我说:“两个。”

“借他一个,他没带。”说着,向他身后一指。

我眼光向后移,见到他后面坐着的这个人身材不高,大长脑袋。日后看习惯了也不觉得怎么样,反正当时第一印象觉得挺丑陋的。当下没敢细看,连忙把本借给了他。

开学伊始,由于都比较陌生,而且我又不善交际,所以课间只有招风耳过来跟我闲聊。我越发觉得此人无趣,因为我最反感的就是油嘴滑舌、耍贫嘴的人。那时候天津电视台有个“电视书场”栏目,正在播一个秃顶老头讲的《三国演义》,那个栏目很多人都看,但我没看,我认为《三国演义》的评书已被袁阔成说绝了,别人不用再说了,说了也是白说。不过,招风耳以此为题来跟我聊天,这倒让我颇感兴趣。他等不及每天只听那么一点儿吊胃口,总让我给他讲后面怎么样了。给人讲故事是我小学时的拿手好戏,不过给他讲着讲着我就发现他并不是对《三国》本身感兴趣,而只是随便拿它当作一个话题来闲聊;甚至有时我讲得正带劲,他偏要插科打诨地拿里面的人物说两句笑话,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这让我非常反感。他浑身干瘦干瘦的,脸那么窄,嘴却挺大,一大笑起来让人担心脑袋从嘴角裂开仰到脖子后面翻不回来了。后来再给他讲,我也就不那么认真了,有时候讲错了,也懒得更正。

有一天,在主教学楼外墙左首的瞭望台上,我正给招风耳讲着,忽然身后有人说道:“刚才有一点儿你讲错了。”

我心想此地竟然有人知我讲错了?扭转身形,定睛观瞧,但见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我借本给他尚未还我的那个大脑袋。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有道是:人有奇怪的长相,必有奇怪的本领。我试问道:“你也知道《三国》?”

不料此人毫不谦虚,竟然说:“我从小跟别人说《三国》还没有能跟我说到一块儿的了。”这不和我一样吗?

从此,两个自以为是的人便从切磋《三国》开始,谈天说地,纵论古今,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早把招风耳丢在了一旁。我们二人起初互不服气,打赌彼此问对方三个《三国演义》中的问题,以探虚实。既然是有意要比个高低,所以想出来的那些问题都偏得可以,例如有“曹操的小名是什么”、“关羽的本姓是什么”、“关羽一生都有哪些事迹”……这其实主要考的是评书听得细不细。不幸的是,我们都没答上来。然后彼此又追加了一个问题,结果又都没答上来。其实我们都没读过原著,所知道的这些都是从评书里听来的。饶是如此,也没能坏了我们兴致,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美其名曰:几百年前的一部才子书《三国演义》,几百年后,成就了两位才子的相识。

他叫白自。

[..]

简单说一下文秀,不是跟溥仪闹离婚的妃子;她姓李,叫李文秀,不是金庸笔下骑着白马、长在回疆的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她是我的政治老师。

这位李老师一直跟我过不去,随便找个词儿就能说我两句,有一次损我竟损到我的衣服上来了。那是一套浅绿色的运动服,像这么青春活力、鲜艳夺目的衣服,我是鼓起勇气才穿出去的,没想到被她一阵冷嘲热讽,真是主人不争气,连衣服都跟着受连累,我一气之下从此再也没穿那身衣服。不过她也没能嚣张太久,大概连半个学期都没坚持下来,她就得了一场大病,学校只好给我们换了个老师。我高兴得不得了,真是吉人自有天相。至于我跟这位政治老师是如何结怨的,我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第一节政治课,她要求每个人都带一个笔记本,上课之前开始检查,凡没带的要受处罚。招风耳坐在靠窗第一排的第一位,我坐在第二排的第一位。老师正检查那边的时候,招风耳悄悄问我:“你带了几个本?”

我说:“两个。”

“借他一个,他没带。”说着,向他身后一指。

我眼光向后移,见到他后面坐着的这个人身材不高,大长脑袋。日后看习惯了也不觉得怎么样,反正当时第一印象觉得挺丑陋的。当下没敢细看,连忙把本借给了他。

开学伊始,由于都比较陌生,而且我又不善交际,所以课间只有招风耳过来跟我闲聊。我越发觉得此人无趣,因为我最反感的就是油嘴滑舌、耍贫嘴的人。那时候天津电视台有个“电视书场”栏目,正在播一个秃顶老头讲的《三国演义》,那个栏目很多人都看,但我没看,我认为《三国演义》的评书已被袁阔成说绝了,别人不用再说了,说了也是白说。不过,招风耳以此为题来跟我聊天,这倒让我颇感兴趣。他等不及每天只听那么一点儿吊胃口,总让我给他讲后面怎么样了。给人讲故事是我小学时的拿手好戏,不过给他讲着讲着我就发现他并不是对《三国》本身感兴趣,而只是随便拿它当作一个话题来闲聊;甚至有时我讲得正带劲,他偏要插科打诨地拿里面的人物说两句笑话,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这让我非常反感。他浑身干瘦干瘦的,脸那么窄,嘴却挺大,一大笑起来让人担心脑袋从嘴角裂开仰到脖子后面翻不回来了。后来再给他讲,我也就不那么认真了,有时候讲错了,也懒得更正。

有一天,在主教学楼外墙左首的瞭望台上,我正给招风耳讲着,忽然身后有人说道:“刚才有一点儿你讲错了。”

我心想此地竟然有人知我讲错了?扭转身形,定睛观瞧,但见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我借本给他尚未还我的那个大脑袋。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有道是:人有奇怪的长相,必有奇怪的本领。我试问道:“你也知道《三国》?”

不料此人毫不谦虚,竟然说:“我从小跟别人说《三国》还没有能跟我说到一块儿的了。”这不和我一样吗?

从此,两个自以为是的人便从切磋《三国》开始,谈天说地,纵论古今,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早把招风耳丢在了一旁。我们二人起初互不服气,打赌彼此问对方三个《三国演义》中的问题,以探虚实。既然是有意要比个高低,所以想出来的那些问题都偏得可以,例如有“曹操的小名是什么”、“关羽的本姓是什么”、“关羽一生都有哪些事迹”……这其实主要考的是评书听得细不细。不幸的是,我们都没答上来。然后彼此又追加了一个问题,结果又都没答上来。其实我们都没读过原著,所知道的这些都是从评书里听来的。饶是如此,也没能坏了我们兴致,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美其名曰:几百年前的一部才子书《三国演义》,几百年后,成就了两位才子的相识。

他叫白自。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