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天上午,袁小秋随一家广告歌舞推介团,来到这个大学城,向男男女女的年轻者推销据说可以增加青春魅力的某种化妆品或者其他商品,名义上是商品的广告推介活动,但因为有歌有舞,中间还有诗朗诵,相声小品表演等,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里的延伸。

这也算是那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校园里的一个小小的翻版吧——袁小秋就是这样理解的。在台子上她主要扮演唱歌跳舞的角色,唱的歌一般都与爱情有关的,跳的舞一般是那种铿锵有力的节奏——健美操韵律操什么的,都是擦点边儿的,偶尔夹入点梦幻色彩的青春劲舞。

有时候,她唱,有三个女孩子在台上伴舞。

当她禁不住被人非议——导致她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她就以“伊豆的舞女”聊以自慰,解脱的效果不错。但是她真情的抒发对象呢?却一直不能像“伊豆的舞女”那样,在山路的青松翠柏间蜿蜒而下。

她25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社会上浪迹天涯——自由职业者。

校方女主持人,一个叫胡青的大学生,通过推介团的领导,坚持让这些唱歌跳舞的社会女孩子中的一个去请“抽象哲学家”郑丙春,请他下午来观看“文化演出”,让这个具体的生活给他“抽象抽象”,然后“具体具体”。

当然他出山与否并不太重要,即使如此,胡青蛮有信心的认为这是一个促使他警醒并符合人性的完美设计。

推介团的领导指定了袁小秋,认为她绝对堪当此任。

因为,她早已以善解人意能说会且知识丰富道驰名于她的生活圈儿,而且她也不太谦虚的认定自己是一个汉语的小小发烧友了。到了大学校园里,她不去请人谁能去?这是她的同事们一致的看法。

但是,她从来不认为自己只是能说会道,只是什么“嘴好”、“嘴皮子厉害”等通俗说法,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生理的人纯技术上的生活技能和经验,如果是本能、天赋、能力的话,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这在她看来这个还偏偏不是这些,而是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倾向、情绪和因素。是自己对母语的一种本能的挚爱的深情,导致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思想趋从。因此,她思考和选择的落脚点更在于:人,其实更为主要的是心理的人、精神的人。

这么样看来,这就不单单是什么语言问题了,不单单是什么技巧、能力问题了,而是通过语言的积极、主动的状态,体现的是一种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了。由语言层面上升到心灵感受的层面,当然,再积极的母语态度也不可能直接等同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本身,它首先应该是一种方法论意义。

但是,积极的母语态度,的确能十分明显的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在局部的意义上能超越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母语情感,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人生。

因此,在所有的几乎是涵盖社会各个物质或精神领域中的发烧友所指的对象中,例如汽车发烧友、棋类发烧友、旅游发烧友、文学发烧友等等吧!

袁小秋最在意的就是“汉语发烧友”这个称谓给自己定位的头衔儿。

首先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但依赖于人的喉咙和声带的、与人交流和沟通所必须的声音——语言的声音、汉语的声音,人与人之间母语的对话——最常见的最普通的生活中的对话,暗含其中的某种情愫,尤其是它的音乐性,音乐美,抑扬顿挫的声调,就使她迷恋不已,并认为为此“发烧”,很值得。

然后是汉语字形字义的天生的形象美,更使她流连忘返。当然,这个不是她现在关注的重点,因为她现在前去面对的是母语的对话,是语言的声音——这里她先省略主体,适合的场合她再重点关注。

她在日常与人交流中,最关注的就是声音,汉语的声音。

哦,它的音乐性,它的音乐美,无与伦比。

你可以避开所有的音乐形式,如乐器、演奏、音乐会、朗诵会,单单就可以说:汉语的声音,字词句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元音偏多、普通话的诸多音变、语调都美妙处理,什么停顿、重音,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等等,有很多是汉语独一无二具有的——你就可以说汉语的声音,字词句组合在一起的总体效果,那感受,本身就相当于音乐——当然,它不直接等同于音乐。

再具有音乐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它还是语言,而不是音乐本身,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袁小秋习惯于把这个差别缩小,究其原因,实在是来源于她心中强烈的情感因素,那就是她对汉语——母语挚爱的深情使然。

袁小秋认为自己的工作除了歌舞,还有“唯命是从”。

除了对母语的对话心底隐隐向往,还出于对哲学的某种神秘性的眷恋,她对以这种正式的使命去拜访一个“抽象哲学家,”而且还是西方语言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展开一场向往中的母语声音盛宴一般的对话,她心底还真是产生了几分由衷的兴趣和向往。

哦,真的是由衷的兴趣和向往——她的灵魂为此撼动。

只是她很清楚,这次则是“哲学搭台语言唱戏”,突然间她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一下子由唱歌的舞台就转到这个母语对话的舞台上了,她对此好像并不陌生,而是暗暗钟情。磨刀霍霍,养兵千日,难道只是用在今天的一时?这一时你等待了多久?千年还是万年?

她再次验证了那句格言:有准备的人生才不虚无你才不慌张!语言就在嘴边,张嘴就说,但是,如果你没有准备,没有储存,准保你还是会慌张。

现在她不慌张,所以,她欣然前往。

那天上午,袁小秋随一家广告歌舞推介团,来到这个大学城,向男男女女的年轻者推销据说可以增加青春魅力的某种化妆品或者其他商品,名义上是商品的广告推介活动,但因为有歌有舞,中间还有诗朗诵,相声小品表演等,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里的延伸。

这也算是那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校园里的一个小小的翻版吧——袁小秋就是这样理解的。在台子上她主要扮演唱歌跳舞的角色,唱的歌一般都与爱情有关的,跳的舞一般是那种铿锵有力的节奏——健美操韵律操什么的,都是擦点边儿的,偶尔夹入点梦幻色彩的青春劲舞。

有时候,她唱,有三个女孩子在台上伴舞。

当她禁不住被人非议——导致她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她就以“伊豆的舞女”聊以自慰,解脱的效果不错。但是她真情的抒发对象呢?却一直不能像“伊豆的舞女”那样,在山路的青松翠柏间蜿蜒而下。

她25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社会上浪迹天涯——自由职业者。

校方女主持人,一个叫胡青的大学生,通过推介团的领导,坚持让这些唱歌跳舞的社会女孩子中的一个去请“抽象哲学家”郑丙春,请他下午来观看“文化演出”,让这个具体的生活给他“抽象抽象”,然后“具体具体”。

当然他出山与否并不太重要,即使如此,胡青蛮有信心的认为这是一个促使他警醒并符合人性的完美设计。

推介团的领导指定了袁小秋,认为她绝对堪当此任。

因为,她早已以善解人意能说会且知识丰富道驰名于她的生活圈儿,而且她也不太谦虚的认定自己是一个汉语的小小发烧友了。到了大学校园里,她不去请人谁能去?这是她的同事们一致的看法。

但是,她从来不认为自己只是能说会道,只是什么“嘴好”、“嘴皮子厉害”等通俗说法,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生理的人纯技术上的生活技能和经验,如果是本能、天赋、能力的话,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这在她看来这个还偏偏不是这些,而是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倾向、情绪和因素。是自己对母语的一种本能的挚爱的深情,导致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思想趋从。因此,她思考和选择的落脚点更在于:人,其实更为主要的是心理的人、精神的人。

这么样看来,这就不单单是什么语言问题了,不单单是什么技巧、能力问题了,而是通过语言的积极、主动的状态,体现的是一种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了。由语言层面上升到心灵感受的层面,当然,再积极的母语态度也不可能直接等同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本身,它首先应该是一种方法论意义。

但是,积极的母语态度,的确能十分明显的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在局部的意义上能超越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母语情感,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人生。

因此,在所有的几乎是涵盖社会各个物质或精神领域中的发烧友所指的对象中,例如汽车发烧友、棋类发烧友、旅游发烧友、文学发烧友等等吧!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