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家乡春露:钵子饭好香好甜(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我的家乡自然条件不错。那里丘陵连绵不绝,一座座小山丘常年青翠如画,笔直挺拔的杉树形似宝塔,粗壮的马尾松树枝繁叶茂,墩实的油茶树掺杂其间。如果有幸从飞机上往下看,那一座座小山包如同绿色的驼峰,牢牢的镶嵌在洞庭湖平原上。山丘之间铺展着一垅垅的稻田,弯弯曲曲的小溪缠绕在山丘与田垅之间。

小溪连着水库和池塘。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池塘里的小鱼儿就会顺着小溪竞相“上水”。这时田垅里的蛙声也会渐渐地多起来。喧闹的蛙声吵醒了山村,催促人们开始一年的耕耘。

我喜欢这些跳跃在水田里、池塘边、瓜棚下的小精灵。青蛙趵突的眼睛又大又亮,平时只要你不打扰它,它就会在那儿静静地坐一会儿,然后纵身跃起,去和同伴们嘻闹游玩。春未夏初的蛙声要持续两个多月,给山村增添了热闹,也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与躁动。听惯了蛙声的人们也不觉得心烦。

我的童年正逢国家刚刚从战争废墟中建立起来。尽管物质还很贫乏,但人民挣脱了旧社会“三座大山”的重压,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梦想。人们幼稚地以为**很快就会到来,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招致了失误的出现。

“大跃进”中许多作法的后果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使“三年困难时期(1958——1960)”成了当代中国历史中一个确切的时代标记,也给童年的我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印象。

“锣鼓响,过新年,一颗爆竹飞上天;飞上天,天上逛,到处都有好景象;好景象……”。唱着这样的儿歌,盼过年的心景缠绕在心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伴随着我成长的童年。公共食堂的“钵子饭”真的好甜好香,吃完了还想吃。没有鱼没有肉,一钵白菜一钵饭,公共食堂的生活就这么简单。

我们生产队的公共食堂里有老老少少一百几十口人吃饭,蒸饭的甑是一层层叠起来的方形大木盒子,每层能蒸二十多钵米饭。

米饭按大人小孩定量。记得当时大人吃四两,小孩根据年龄大小分为二两和一两。蒸饭用的是圆形的饭钵,有大、中、小三种规格。有人形象的将最小的饭钵叫“牛眼睛蒸钵”,也就是说这种钵子与牛的眼睛差不多大。我当时就是吃的二两米的小钵子饭。

或许是由于不够吃的原因吧,很多时候刚吃过午饭就盼望吃晚饭。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围着食堂里的大人转,只要看到甑上出来大热气,就知道开饭的时间快到了。现在想起当时那个馋样真是有点好笑,用当地人的话说叫做“前世没有吃过饭”。

我家三弟兄数我的饭量大,吃得也快。“慢点吃,没有人跟你抢”,妈妈不停地叮嘱。可我仍然是狼吞虎咽,别人还有一半时,我的饭已经吃完。吃完了就坐在那里不动。妈妈有时看不过去,将自己的饭撬一它放到我碗里。

“不要脸,要妈妈的饭”,弟弟的呵斥声引来邻桌人的笑声。

我多不懂事啊,妈妈还要干活呢。可有时实在忍不住,还真的吃过妈妈给的饭。这事如今想起来我还觉得脸红,老弟说得不错,的确是我不要脸。

每天公共食堂的早餐都开得很早,一大帮子人等着吃了早饭干活呢!

炊事员老早就起了床,七点前必须开餐。那时也没有定时的时钟,就凭着听鸡鸣几遍来估摸时辰。一般情况,鸡叫头道是凌晨一点左右,叫二道就是三点来钟。炊事员必须在凌晨三点左右起床,才能保证早晨七点前开饭。偶尔也有由于炊事员起床晚了或者由于烧柴不好等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开饭的情况出现,这时炊事员准挨队长一顿狠批。

“都干什么去了,耽误了工负得起责吗?”炊事员此时只有认错的份,也不敢争辩。

那时的生产队大人天天都在队里干活,因为有公共食堂就无须家家做饭,也不要自己种菜。只有到了晚上才各自为家。

最美妙的日子要算夏天的夜晚,村里人在自家的屋前禾场上摆上凉竹床,人们没有点灯,一个个只穿条大裤叉趟在上面纳凉,是很惬意的。

晚风吹拂着,仰望着天上的点点繁星,听着大人们讲述着那一个个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天南海北的传说。妈妈就在身边用芭蕉扇不停地拍打着烦人的蚊子,我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父母亲把我抱到了屋里的床上。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

那时虽然没有饱饭吃,也没有什么好衣穿,可还是阻止不了我和小伙伴们那不知疲倦地玩。

[..]

我的家乡自然条件不错。那里丘陵连绵不绝,一座座小山丘常年青翠如画,笔直挺拔的杉树形似宝塔,粗壮的马尾松树枝繁叶茂,墩实的油茶树掺杂其间。如果有幸从飞机上往下看,那一座座小山包如同绿色的驼峰,牢牢的镶嵌在洞庭湖平原上。山丘之间铺展着一垅垅的稻田,弯弯曲曲的小溪缠绕在山丘与田垅之间。

小溪连着水库和池塘。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池塘里的小鱼儿就会顺着小溪竞相“上水”。这时田垅里的蛙声也会渐渐地多起来。喧闹的蛙声吵醒了山村,催促人们开始一年的耕耘。

我喜欢这些跳跃在水田里、池塘边、瓜棚下的小精灵。青蛙趵突的眼睛又大又亮,平时只要你不打扰它,它就会在那儿静静地坐一会儿,然后纵身跃起,去和同伴们嘻闹游玩。春未夏初的蛙声要持续两个多月,给山村增添了热闹,也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与躁动。听惯了蛙声的人们也不觉得心烦。

我的童年正逢国家刚刚从战争废墟中建立起来。尽管物质还很贫乏,但人民挣脱了旧社会“三座大山”的重压,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梦想。人们幼稚地以为**很快就会到来,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招致了失误的出现。

“大跃进”中许多作法的后果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使“三年困难时期(1958——1960)”成了当代中国历史中一个确切的时代标记,也给童年的我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印象。

“锣鼓响,过新年,一颗爆竹飞上天;飞上天,天上逛,到处都有好景象;好景象……”。唱着这样的儿歌,盼过年的心景缠绕在心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伴随着我成长的童年。公共食堂的“钵子饭”真的好甜好香,吃完了还想吃。没有鱼没有肉,一钵白菜一钵饭,公共食堂的生活就这么简单。

我们生产队的公共食堂里有老老少少一百几十口人吃饭,蒸饭的甑是一层层叠起来的方形大木盒子,每层能蒸二十多钵米饭。

米饭按大人小孩定量。记得当时大人吃四两,小孩根据年龄大小分为二两和一两。蒸饭用的是圆形的饭钵,有大、中、小三种规格。有人形象的将最小的饭钵叫“牛眼睛蒸钵”,也就是说这种钵子与牛的眼睛差不多大。我当时就是吃的二两米的小钵子饭。

或许是由于不够吃的原因吧,很多时候刚吃过午饭就盼望吃晚饭。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围着食堂里的大人转,只要看到甑上出来大热气,就知道开饭的时间快到了。现在想起当时那个馋样真是有点好笑,用当地人的话说叫做“前世没有吃过饭”。

我家三弟兄数我的饭量大,吃得也快。“慢点吃,没有人跟你抢”,妈妈不停地叮嘱。可我仍然是狼吞虎咽,别人还有一半时,我的饭已经吃完。吃完了就坐在那里不动。妈妈有时看不过去,将自己的饭撬一它放到我碗里。

“不要脸,要妈妈的饭”,弟弟的呵斥声引来邻桌人的笑声。

我多不懂事啊,妈妈还要干活呢。可有时实在忍不住,还真的吃过妈妈给的饭。这事如今想起来我还觉得脸红,老弟说得不错,的确是我不要脸。

每天公共食堂的早餐都开得很早,一大帮子人等着吃了早饭干活呢!

炊事员老早就起了床,七点前必须开餐。那时也没有定时的时钟,就凭着听鸡鸣几遍来估摸时辰。一般情况,鸡叫头道是凌晨一点左右,叫二道就是三点来钟。炊事员必须在凌晨三点左右起床,才能保证早晨七点前开饭。偶尔也有由于炊事员起床晚了或者由于烧柴不好等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开饭的情况出现,这时炊事员准挨队长一顿狠批。

“都干什么去了,耽误了工负得起责吗?”炊事员此时只有认错的份,也不敢争辩。

那时的生产队大人天天都在队里干活,因为有公共食堂就无须家家做饭,也不要自己种菜。只有到了晚上才各自为家。

最美妙的日子要算夏天的夜晚,村里人在自家的屋前禾场上摆上凉竹床,人们没有点灯,一个个只穿条大裤叉趟在上面纳凉,是很惬意的。

晚风吹拂着,仰望着天上的点点繁星,听着大人们讲述着那一个个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天南海北的传说。妈妈就在身边用芭蕉扇不停地拍打着烦人的蚊子,我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父母亲把我抱到了屋里的床上。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

那时虽然没有饱饭吃,也没有什么好衣穿,可还是阻止不了我和小伙伴们那不知疲倦地玩。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