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一触即发(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刚刚祠堂里响起的鼓当地人叫做“禁鼓”,在白水泉村有着相当的号召力,在全县也是相当有名气的。他的名气不在于响声,而在于这鼓的号召力。其实它就相当于古代打仗时进军的战鼓,起着号令作用,史书上就有“击鼓进军”、“鼓角相闻”等等描写。不过,历史发展到现在,还保存着这一习惯的地方不多,但在白水泉村却一直传了下来。鼓就挂在老祠堂里,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敲的,据说这是祖上的规矩,只有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刘姓的族人集中起来应急时才能敲,听到这鼓声,大家就知道一听发生了什么大事。鼓声就是命令,只要是成年男丁,听到这鼓声就要放下手中的活,操起家伙赶到祠堂里去。

有几段关于禁鼓的顺口溜,“禁鼓响声声,大家听分明。男女和老少,都到祠堂前。”,“禁响声声响,都到练武场。众人一条心,誓把来敌挡。”,“热血男儿听禁鼓,村中好汉上阵前。”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是清朝光绪年间,白水泉村刘姓有一天发现祠堂庄屋里的谷子被人偷了不少,族长召集大家商议了一下,估计那些贼可能还会再来。第二天晚上开始,祠堂里就派出了几个青壮年到庄屋附近去蹲坑守候,果然,到第三天晚上,那些贼人又来了,于是大伙儿轻而易举地就把六名带着布袋扁担来偷谷子的人抓住了,把那六个人带到祠堂的拷打了一阵问出了他们是西南省平安县卜家村的人,由于实在大穷,没有吃的了,就只好到越过省境到远一点的地方来偷点谷子回去,上一次也是他们那伙人干的。

这还了得,族长气得半死,做贼还有这样大规模的,这次我就给你点厉害看看,于是,敲响了祠堂里的“禁鼓”,当即就把白水泉村刘姓的青壮年男子全部召集到了一起,号令大家连夜赶往卜家“剿贼”。

族长吩咐几个壮小伙专门抬着鼓,一路敲,一路喊,“剿贼呀,去剿贼呀,姓刘的人都去剿贼,凡是参加剿贼的一律免费提供伙食。”你想,那时候可以给饭吃就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了,再加上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很多人都加入到这队伍当中来了,一路过去,队伍越走越长,人员越来越多。大家也分不清楚谁姓刘不姓刘,也没有人去管这事,其实这也正是族长想要达到的效果,一路过去,等到到了卜家时,队伍已经发展到近五百人,卜家措手不及,被闹了个人仰马翻,鸡飞狗跳,五百人就在对方的祠堂里、老屋里埋埚造饭,饱吃饱喝了一顿以后,抬着战利品(其实是抢夺品)凯旋而归。

至今在白水泉村,老人们还常常告诫儿孙们到西南省平安县卜家时千万不能说自己是白水泉村刘姓人,怕人家记仇报复。这一次剿贼,使白水泉村刘姓在当时名声大震,白水泉的鼓从此也就令那些盗贼闻风丧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也根本不敢到这个村子闹事。曾经有过想来闹事的,后来一看阵势就吓得只差没尿裤子了。当然白水泉的鼓也让政府有些头痛,因为这样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宗族械斗,白水泉仅在解放后就有过好几次与人发生械斗的流血事件。据说,现在的鼓还是当年的那鼓,最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刚才徐冬香和她的五个兄弟听到鼓声之所以吓成这样,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刘家在集中族人了,再不跑就可能连命都没了。

“徐家五虎”才跑出没多远,迎面就碰上了一队舞着扁担、棍棒的年轻人,有的手里还拿着大刀,一看徐家兄弟五个慌里慌张地从村子里跑出来,就知道刚才敲禁鼓的原因了,于是,走上前去一顿扁担、棍棒把他们一个个打得遍体鳞伤,然后,押到祠堂里。

敢到白水泉来打人,胆子不小啊。

我们又不是打别人,打的是我妹夫(姐夫)。

你姐夫刘成根也是我们这里人,你们也不想想,这是你们逞强的地方么?

可怜徐冬香,刚刚老公挨了自己几个兄弟的打,现在几个兄弟又一个个遍体鳞伤。

各位叔叔伯伯,请你们别打了,我家兄弟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因为刘成根打了我,他们来帮我出口气。请你们不要打了,真的不要打了,我求求你们了!

是啊,我们听说冬香在家里挨了打,真的只是来帮我妹妹(姐姐)出口气的。

哼,今天要不是看到你们家冬香的份上,非让你们留下只胳膊腿什么的不可。

今后再敢到这里打人,看我们不揍扁你们。

徐家兄弟连滚带爬地回去,徐氏族人一看,这还了得,族里头头脑脑立即召集大伙儿商量,一下子就动员了两百多人,准备下午就去白水泉村报复。

形势异常紧张,一场大规模的流血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正在下乡的林卫军听到这一消息后,一边打电话向乡里的主要领导汇报情况,一边和另个两位同事火速赶往徐家村。

贾如辉听得浑身一激棱,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场械斗要是打下去,可就什么都完了,自己这个乡党委书记最起码也是一个撤职。

卫军,你一定要想办法先稳住他们,我马上向县委县政府汇报,请求警力支援。乡里全体干部立即赶来。

市里接到绿源县的报告后,市公局紧急抽调300名公安干警从临近县市往这边赶赴过来。

市军分区派了100名武警战士正往白水泉村方向赶来。

公路上警报大作,几十辆警车和满载武警战士的军车一路呼啸着往白水泉方向飞驰。

人们都知道,肯定出大事了。

林卫军走进徐家村,就直奔徐氏宗祠。走进祠堂一看,只见地上已经垒好了五个“行军灶”,木柴堆在一旁,有的人正在收拾碗筷,有的人正在称取各家各户汇笼来的大米,准备埋锅造饭。这种行军灶,只用几块当地的土砖或者石块,就可垒起,简便易行,当地人又称为“孔明灶”,据说,这是三国时期蜀**师诸葛亮带兵打仗时所发明的,所以称为“孔明灶”。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