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3(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迷雾镇,巡夜人小屋。

陶小霜目瞪口呆的看着孙齐圣:“吴家中秋那天想要我们腾房子!”

“对!”孙齐圣点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在手残的吃睡攒下几章前,估计都得下午2点前写好才能现更了。

攒好后,就会固定一个时间更

第52章小霜的秘密

求人腾房子的事早在民国时就出现并流行在上海的小市民阶层——每逢红白喜事,家里摆不开场面的人家就会向相熟交好的邻居借半天一天的房子来应急。几乎每家人都会有因为这事求人的时候。没办法,谁叫上海的住房实在是太困难呢!

在解放前,沪上的房子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者,有花园洋楼、新式弄堂、公寓等等;中品者就是市区最多见的石库门里弄;下品者则是那种极其简陋胡搭乱建的棚户区。那时候,有钱人的家里有小花园、弹子房、停车库,有的还有游泳池,连佣人们都有单独的小卫生间可用;而穷人就只能睡在石库门和公寓的楼梯间里,马桶就放在床头和饭桌下;至于那些温饱都成问题的人则是棚户区的住民——这时的‘住房’是穷难富奢。

而自从1955年上海大部分的房屋都被公有化后。曾拥有宽裕房屋的老克拉和中产家庭只允许保留60平米以内的房屋,其他的由市公房管理局收回作为市属公房。住房难,住得太逼塌就成了上海人的普遍难题:1962年后,上海市区的人口达到600万以上,人均居住面积据统计是3.2平米。很多家庭你一进屋看到的全是床,床头还搁着马桶;吃饭的桌子都是板桌,随吃随用,不用时就拆了放床底。有些内空高一点的石库门房子全隔出了二层阁和三层阁——就是把二楼和三楼一分为二,加上楼板隔成两层;这样就能多住一户人,只不过住户们会有患拘楼病的风险,站直了容易顶着天花板所以只能躬着过呗!

而程家所在的同寿里的4弄2号,一共住了6家人。住二楼后厢的王姿和李建国一家就两人,人口最少,所以一人大约有5平方米的‘空间’——后厢大约10平米,而最困难的王家(李照弟家)则一家八口人挤在只有20平米不到的亭子间里。

至于程家之所以能一户人家独享二楼一整个的客堂间(42平米),而不像同寿里的大部分邻居一样住一半大小的前、后客堂间或者前、后厢则全亏了徐阿婆曾经的主家査家。

1955年后,沪上绝大多数的无私房的家庭都成了公房管理局的‘租户’,但住哪住多大还是照原样来。只是换了房东;4弄2号在此之前就是査家的房子,査太太一直都以很便宜的价格租给程家,要不然以程家的收入可住不起一个完整的客堂间。而55年后由房管局开始‘租赁’公房后,上海的房租骤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但一切有关住房的问题都要由房管局和单位房管科说了算——打这以后想住得大一点好一点就只能等这一局一科的‘分配’,所以邻居里羡慕程家的人真不少。

再说回吴纪家。住后客堂间的吴纪家‘住房’问题比最困难的王家好一些,他家两个大人五个孩子,7口人大约有25平米的面积,刚好过3.2平米的‘均线’,不算是困难户。但吴纪和朱芳都是郊县人(上海这时有十区十县,十县里的农村地区和县城都被市区人叫做郊县),所以吴家总有不少乡下亲戚上门来作客;来个两三个人的时候还好说,白天坐天井里聊天,晚上在家里打打地铺挤挤就成了;要是人来多了,哪怕不过夜,坐都坐不下。这时候,吴家就只能求着邻居们腾房子给他家用用。程家房子大,程谷华又和吴纪关系好,所以几乎每年都要腾房子给吴纪家用。

可是,这一次吴纪家居然中秋当天要程家腾房子,这不是不让程家人过节嘛!所以陶小霜乍听之后真是目瞪口呆,嘴张得能塞个鸡蛋。

“不可能吧!大圣,你是不是听错了——吴纪叔和朱阿姨怎么会提这么过分的要求……”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