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唯有这样,才能闯出一条路子来。
孩子们在忙着学习,大人们却在忙着挣钱。
随着天气转暖,田根宝的照相生意好了起来。他早晨出门,中午不回来,要么带着饭煲过去,要么在那边买点吃的垫垫。
越是星期天,工作就越忙。
他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一到星期天就忙着做菜,给孩子们改善生活了。
而王慧珍除了收加工活之外,也开始在街上摆摊子,卖衣服。
换做以往,可能拉不下脸来。
可现在,为了生存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在这座城市里,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知青,每天都在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只想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
到了初夏时节,返沪知青越来越多了。
“五一”过后,由宋阿娣牵头,把能联系到的知青,都联系了一遍。最后,十几个人带着吃的喝的,聚在田根宝家的小屋子里,搞起了会餐。
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开怀畅饮。
这种景象,让他们又回到了连队里的生活。
那时候聚餐跳舞、打扑克钻桌子,嗑瓜子吹牛皮,要多开心有多开心。可惜,那种痛痛快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他们呢,也从十几岁的小青年,变成了三十六七岁的老青年。
马上就要步入中年了,那种青春和热血也随之消逝了。
杨淑芬举着酒杯,感叹道:“说起来,连队里的知青,除了苏梅华之外,也没剩下几个了吧?”
“是啊,她还在托儿所里当老师,不过,她家日子过得还挺不错的……”宋阿娣红着眼圈说道。加上苏梅华在内,连队里只剩下五名知青了。
而当年,浩浩荡荡的几十号人马,有多热闹啊。
这时候,大家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他们都是双知青家庭,才能享受到回沪政策。而那些单知青家庭,还在遥远的边疆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故土。
虽然回到沪上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可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最后,大家一致建议,每两个月聚会一次,地点就搁在田根宝家。
宋阿娣笑嘻嘻地说道:“老田啊,比起来就你们家条件好了,看看有自己的房子,能自己做主,去个卫生间也方便。我们都挤在父母家里,平时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
田根宝和王慧珍笑着答应下来。
十多年来,大家一起在连队里走过,这个感情任谁也比不过吧?这座城市是冷漠的,而知青们之间却充满了温情。
因为,他们曾经是农垦战士,也是一起打拼过的战友。
吃过苦,受过累,经受过劳动锻炼。
回到城里之后,还有什么能难得倒他们?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到了一九八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沪上又出台了关于“支边知青”的新政策。
那就是双知青家庭,都可以举家落户聚丰农场,符合条件的,可以把子女落到沪上。单知青家庭,符合投靠条件的,可以把一名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落到沪上。
这一年的初夏,随着新政策,乔莎莎也回到了沪上。
她住在外公外婆家里,她的妈妈还在连队里,和她爸爸生活在一起。
她一向是个独立能干的。
星期天,自己一个人换乘了几趟公交车,来到电影院,找到了田家小屋。见到元元和伟军他们,激动不已。
黎元元和儿时的小伙伴,也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几个人坐在地垫上,听乔莎莎讲述这两年连队里的变化。最后,田伟波好奇地问道:“莎莎姐姐,那个江慧勤去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