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这件事前后还闹了不少笑话,那时候老妈正打算把家族的祖宅给拆了,用那块地建新楼。我这才想起来,上辈子老妈刚把屋子拆了,隔了一年,土楼就申遗了,政府不仅补贴了很多钱,以后国家主席还去了承启楼过年,本来没人住的老屋子渐渐被开发成了完备的旅游区,每天可多人来玩儿了,光门票一张就要九十,在土楼里卖自制烤烟的小伙都赚得钵盆满载,懊悔得我们整家人一提起土楼就叹气。
谁会知道原来没人愿意住的老楼以后会变成旅游景区?这都是美国毛子整出来的乌龙事件,要不是他们用卫星偷拍,还错把客家土楼当成秘密军事基地,说不定外面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土楼的存在吧。
说起来,我小时候还在土楼里住过,凡是客家人的屋子都是那样,只是大小的区别,以前有钱的人家把宅子建得特别大,但我们天天看着,住着,真心不觉得有什么稀罕的地方。
不就是老宅子么,整个家族的人住在那里,已经看习惯了。大大小小的屋子就有三百多个,一天换一个房间住都要住上一年。我还记得一个笑话,就说那年振成楼里两兄弟同时娶了新妇,两个媳妇在同一栋楼里住了好几年没碰过面,有一次碰上了,纷纷向对方吹嘘自己住的楼这一片最大的,两个人谁也不服谁,闹了半天才知道是住在一栋楼里。
挺神的。
所以看到老妈在那联系建筑工队要拆屋子我就急了,咔嚓就把电话线给拔了,老妈捏着话筒问我:“老三,你抽风啊?”
我大义凛然:“妈,你要想拆楼,先把我拆了吧。”
老妈就跟看神经病一样看着我,后来经不住我苦苦哀求,我说:“你就算要拆,我们等一年,等一年以后你要是还想拆,我绝对不拦着。”
到了2008年,老妈就算想拆,人家政府也不给她拆了。
后来土楼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嫂和大哥都回老家工作了,大嫂在那里给人家当导游,卖纪念品,大哥和二哥一起在那儿租了店面,做餐饮,专做客家菜,生意好极了。
政府给的补贴我们三兄弟平分,我在二哥开的饭店里扔点钱,每月他再返我一点儿,家里的景气都好多了。我在学校也不用那么累了,班主任也不做了,最多就带一个班,多得我就不愿意带了。腾出来的时间就去云市照顾池迁和甜甜,他们俩兄妹在外面念书,大哥大嫂又在老家那一块儿,我就把照顾小孩的工作揽在身上了。
周末就带他们俩个孩子回老家卖纪念品卖雨伞卖帽子。走在苍灰色的天色下,我和两个孩子一人戴了一顶斗笠,沿着圆形的巍峨古堡外面走,跨入高高的门槛探进头去,能看见对面雕花的漆红长窗,一个穿着盘扣碎花布衣的小姑娘倚在美人靠上哼山歌,悠悠地荡在轻风里。漫山遍野都是雨,滴滴答答响在石板路上,悬在檐下的红灯笼被打得啪啪响。甜甜最古灵精怪,向游客卖伞能逗得人发笑。
“卖雨伞啦卖雨伞啦卖雨伞啦卖雨伞啦……这位大伯,您长得太英俊了,来一把伞不?那边那位姐姐,你的绿裙子好漂亮哦,好衬你的皮肤哦,来一把伞不?这位大娘,您这是上哪去啊?哦,去云山寺上香?嘿,真是巧了,我们家的雨伞都是给得道高僧开过光的,法力无边,撑着我们家的伞,风吹雨打都不怕!撑着我们家的伞,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能上五楼!大娘来一把呗?”
人家看她可爱,就算她胡说八道也愿意买。
我一直记得我和两个孩子漫步在土楼穿梭的这段日子,慢慢的,我好像就能明白,为什么大伙都愿意来了。不仅仅是因为没见过好奇,有时候客人少,我和池迁、甜甜爬到石狮子背上坐着吃西瓜。夏日吵闹的阳光照过来,沉积多年,古老厚重的岁月就在阳光中沉睡,那样的宁静我没有在城里见过。
我还小的时候,我们家已经从土楼里搬出来了。但我跟他去老家这边收过茶和烟叶,早晨的云雾从山涧飘下来,好像伸手就能摸到,云里还有悠悠的山歌,听得人心都醉了。可惜太远了,那时候交通没有那么方便,一路南下,车到了武夷山就过不去了,换了船在弯弯曲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