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家门,也在心理上固守“尔乃蛮夷”拒到底的心态,致使近代中国错失了搭上科技文明发展这趟“高速列车”的绝好机会。

相反,我们的邻国就抓住了这次机会。日本原来跟我们样,甚至到19世纪中期还直奉行着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当时还是德川幕府时期,所以他们的落后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美国人“黑船开国”,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现代舰队打进江户湾,日本不得不与美国人签定不平等条约。如果这时候的日本还是按中国的老路走下去,他们的处境肯定比中国还要惨。但当时日本的些有识之士,比如号称维新“前三杰”“后三杰”的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这些人,意识到再这样固守拒绝的姿态就是死路条。尤其像号称日本明治维新急先锋的高杉晋作,他在1862年游历中国之后,看到清政府因为闭关锁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后十分震惊,回国后就致力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为开放式的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

近代史上的中国与日本,拒,顺,从此分道扬镳,走上了截然相反的发展道路,这也导致了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的无比之屈辱无比之沉重!这实在让人不得不深思,也不得不为此而惋惜。

其实不要说是个国家了,就算是个人也是这样的。比如拒绝心理最严重的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自闭症。它的个典型表现,就是拒绝改变固有的习惯与常规,拒绝外来新事物与新信息的刺激。所以染上自闭症后,不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会在发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可见,拒绝本身,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乃至个民族,个国家,都是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的。

第二,拒绝心理往往因是非或矛盾而起,简单的拒绝多数时候不仅不能解决矛盾,反而会加重甚至是激化矛盾。

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越来越推崇敢于说“不”敢于拒绝的人事原则,甚至还把这点绝对化,事实上,以发展的眼光看,这往往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敢于说“不”敢于当面拒绝这种行为本身形式的意义往往更大于内容。

像曾国藩想拒绝勤王,他听从李鸿章的建议,最后的做法,其实在本质上还是拒绝,但是这种做法在形式上并没有表现出丝毫拒绝的意思来。如果他要是敢在形式上拒绝,比如对要求他勤王的圣旨说“不”,或者采取不作为的形式来拖延,这种形式上的拒绝就会陷他于不义之地,到时候全天下的人都会把他骂死。所以连最要好的知己胡林翼都劝他不能这么做。所以在形式上说“不”,或者采取种非暴力不合作的高傲姿态,都会带来种激化矛盾的恶果。

又如魏晋时期著名的名士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风流潇洒,才情惊世,但他的死就缘于种简单的拒绝。

当时有个非常有才的年轻人,名叫钟会。钟会出身世家名门,非常受司马氏集团的赏识,他的本领也确实很大,后来后主刘禅的蜀国就是被钟会和邓艾起带兵灭掉的。钟会本来就才高倨傲,谁也不放在眼里。可他偏偏非常仰慕嵇康,想方设法地想结交嵇康。有次,钟会写了本书,名字叫《四本论》,大概是他的博士论文,因为份量很重,他就想让嵇康看看,也许是想请这位大名士给自己写个序写个书评什么的。

钟会揣着书到了嵇康家,嵇康正在院子里打铁呢。嵇康这个人有个爱好,非常男人的爱好——喜欢打铁。为此,朝廷给他官他都不做。有次他的好朋友,也是“竹林七贤”之的山涛向朝廷推荐他,让他出来做官,他不仅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还写了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把山涛臭骂了顿。所以后来很多人都猜测,嵇康官也不肯做,他又不像陶渊明那样去种田,大概嵇康是以打铁为生的,这样职业与爱好就完美结合了。

钟会来到院子外,不好意思进去,毕竟此前嵇康跟他也不熟。所以钟会犹豫了半天,发狠,隔着老远,把稿子像扔手榴弹样扔院子里了。扔完了还不好意思,《世说新语》说“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也就是扔完就掉头急跑,落荒而逃了。

因为嵇康特别讨厌钟会的为人,所以后来这事也没下文,别说给钟会写个序写个书评什么的,大概嵇康当时捡起来就扔打铁的炉子里了。

过了段时间,钟会看没有下文,还是不死心。有天,他带了大帮朋友起来拜访嵇康,嵇康还在院子里打铁呢。“竹林七贤”之的向秀在给他拉风箱,嵇康则光着个膀子,露出身健美的古铜色的肌肤,锤锤地展现着力量与美。他看见钟会带着大帮人来了,却根本就不搭理他们。这下钟会被搞得很没面子,和大帮朋友呆站在火炉旁边留也不是,走也不是。过了半天,钟会终于咬牙,掉头就走。这时候从来不搭理钟会的嵇康却突然问了句话: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这话其实是挖苦与讽刺,潜台词是——你来这儿干嘛,纯属多余!

钟会听了这话,再没像上次样落荒而逃,而是恶狠狠回了句: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那潜台词是——你走着瞧好了!

后来嵇康个朋友吕安被陷冤狱,嵇康出于朋友之道出面为吕安作证,这时,已是司马昭心腹的钟会看时机来了,就唆使司马昭把吕安和嵇康都杀了。

临刑前,三千太学生为嵇康喊冤求情,而钟会意孤行,非要报当年被拒被羞辱之仇。嵇康在临刑前不改名士风范,弹奏了曲《广陵散》,曲罢,长叹声:“广陵散从此绝矣!”然后,从容赴难。

应该说嵇康拒绝钟会的深层原因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同样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竹林七贤”中另位大名士阮籍,他拒绝的方式就好得多,每回他都装醉不醒,甚至醉醉上几十天,连司马昭拿他也没办法。而嵇康是敢于说“不”的,但这种快意恩仇,迅速激化了矛盾,带来的结果却实在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第三,曾国藩所说的“逆来顺受”不是屈从,而是种化解,是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曾国藩在家训中教育子弟,说起自己四十岁以后渐悟人生境界,认为“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全集·家书》

“不怨不尤”是要改变心态,积极主动;“能立能达”就是要有信仰有智慧。这个“达”的标准就是要“办事圆融”。

哪种境界最圆融?

太极的境界最圆融!

你看太极拳每招每式都在画圈,外行看了觉得这像跳舞,根本就不是武术和技击。但太极拳的这些画圈,其实是为了练习种化劲。

什么是化劲呢?

拳诀上说“任他巨力来打我,化动四两拨千斤”。化劲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原来,就物理学的原理来看,当个力量攻击我的时候,我以直线力量去防守的话,他攻击的力量我基本上全盘承受了。但当我以个运动的圆去防守的话,按物理学的规律,打在这个圆上的力量大多都按它的切线方向流走了。这样来,作为圆内的我就基本不受力了,所以画圈只需四两劲,却能化解千斤力,这就是太极化劲“四两拨千斤”的化解智慧。

这种化解看上去不是面对面的碰撞与抵抗,但更不是委曲求全的屈从与避让,这完全是种解决问题矛盾与斗争的大智慧与高境界。

有位老人个人生活,他特别喜欢安静,可每天都有帮孩子在他门前嬉戏玩闹,吵得他根本不得安宁。

于是,这位老人走出来对这些孩子说:“哎呀,我个人孤独得要命,现在你们能到我这儿来热闹热闹真是太好了,我仿佛又年轻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为了表示感谢,他每人给了角钱。

第二天,来的孩子更多了,老人又出来说:“抱歉啊,我退休后也没多少钱,但为了感谢你们,我只能每人给你们五分钱。”孩子们都很失望,每个人嘟囔着嘴,拿了五分钱。

第三天,当老人每人只给分钱的时候,孩子们终于爆发了:“我们为你制造热闹容易嘛!你这么抠门,我们再不来为你服务了!”

从此,老人又找回了安静与安宁。

[^.天堂

第18章 戒多言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毛病,他对自己身上的那些缺点也曾经深恶痛绝,所以他曾给自己立过个“三戒”的规定。这点,我们以前也提到过,是“三戒”不是“八戒”,而且有两个版本。个是他父亲在家书提醒他,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全集·家书》的“三节”;个是曾国藩在受到父亲的批评之后,痛定思痛,自己决定的要“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曾国藩全集·日记》的“三戒”。所以,我们曾称之为“曾三戒”。

在曾国藩自立的“三戒”里,戒忿戒怒戒忮戒求容易理解,忿和怒都是情绪易失控的表现,忮是妒嫉,求是贪欲,这都是人性中本恶的面,属于恶习,自然应该戒除。但为何要戒多言呢?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语言表达本身就是公关交际的重要的手段,能言善辩不是种优点吗?曾国藩又怎会反其道而行,反而要戒之呢?他不仅对自己有“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曾反复灌输强调这点,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来看下这个“戒多言”在曾国藩那里到底指的是什么了。

先说件小事。曾国藩在他的日记里反复提醒自己要“戒多言”,主要就是发生在这件小事之后。当时,曾国藩才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随后不久,他的父亲也跟着他住到了北京。有次他给父亲过生日,有个名叫郑小珊的好朋友来曾府祝寿。因为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医术高明,平日还经常免费给曾家看看病开开药,所以两人在起说话向来口无遮拦,非常随意。

曾国藩当时才三十出头,又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所以说话已渐有夸夸其谈的架式。不知他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珊当时就很反感,但曾国藩那天酒多喝了二两,又兼之得意忘形,居然因为几句话不投机,跟郑小珊当场吵了起来。在这样个本来很喜庆的日子里,曾国藩居然跟自己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当场吵起来,搞得郑小珊当场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的父亲把他好好数落了顿,说他这样个翰林院的进士,说起来也是大知识分子,居然也跟人吵架,而且是跟好朋友吵架,而且是跟好朋友在父亲的寿宴上吵架,实在不像话!

曾国藩对此也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说:“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也;比时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全集·日记》

曾国藩是说,这事自己有三大错。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所以从此以后,曾国藩不论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子弟,都以“多言”为戒。

这样来,我们就知道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并不是什么要味地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并不是什么沉默是金,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在本质上,这是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

第19章 叔侄档

曾国藩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曾国藩全集·日记》

因为自我教育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时种重要的示范手段,所以他在家训教育中也特别注重这点,这从件大事上看得更明显。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因军功直做到了湖北巡抚,当时在湖北官场跟他搭档的是湖广总督官文。当然,总督比巡抚大,但巡抚相当于省省长,有实权,所以虽然总督的权力更大,但巡抚的实力也不逊色。官文是满族人,其实是满清贵族安插在两湖监视湘军的颗重要棋子。当初官文也跟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首领不合,还是胡林翼比较聪明,他任湖北巡抚的时候彻底控制了官文。他知道官文本人没什么能力,不过就是朝廷监视湘军的棋子,所以他刻意讨好官文,甚至于让自己的老婆跟官文最喜欢的小妾结拜姐妹,又让自己的老妈把官文的小妾收作干女儿。官文禁不住小妾的枕边风,对胡林翼言听计从,也就跟湘军合作得很愉快。

后来胡林翼死了,曾国荃任湖北巡抚。曾国荃打仗本事很大,但官场的经验远不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这些大知识分子,他做事往往根筋,再加上个性孤傲,上任后发现官文并没什么真本事,就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官文,常常就具体工作跟官文叫板,暗斗虽不多,明争却常有。

官文为此非常恼火,心想你大哥曾国藩见了我也得敬我三分,更何况你是巡抚我是总督,怎么说我也是你的领导!你曾老九居然拿我不吃劲,那可别怪我不客气了!

可是官文这个人虽然是个十足的小人,但他能力不强,智商可能也不够高,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整曾国荃。于是他在和他的心腹商量了半天之后,终于想出个损人不利己的办法来整整曾国荃。

他的这个办法说起来其实挺可笑。

因为当时湖北北部有捻军起义军在活动,官文于是上奏朝廷保奏曾国荃去鄂北剿捻。其实不用他保奏,曾国荃本来就是带兵打仗出身,现在又在湖北巡抚的任上,所以他去剿捻,本来就是职责所在,也是他非常情愿的事儿。所以这种活儿对曾国荃来说不算什么,官文也根本不可能因此就能整到曾国荃。但官文可笑的是,也是他心理阴暗的地方,他保奏曾国荃去剿捻的职务是“帮办军务”,这也就是他所谓要整整曾国荃的地方。

因为是湖广总督官文保荐,又是面对湖北境内的捻军,所以朝廷没有任何意见,完全按官文的奏请批复了下来,包括任命曾国荃这个“帮办军务”之职。

曾国荃大老粗个,看官文保奏他带兵剿捻,开始还挺高兴,兴致勃勃地就要带兵出发。但他不知道这个“帮办军务”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职务,想想按照朝廷的规矩总该上个表谢个赏什么的。于是他打算拟表写个专折为这个“帮办军务”到皇帝那儿谢个恩。但曾国荃文化不高,心里没底,把不住这个谢恩专折到底应该谢到个什么地步,所以他就写信问当时正在江淮之间带兵的曾国藩。

曾国藩看弟弟的来信,当时就气乐了。他回信告诉曾国荃,这个“帮办军务”根本就不是个实职,只是调侃人的虚职。当初从太平军那边儿投降过来的将领,刚投降过来的时候,朝廷还不十分信任他们,般会任命个“帮办军务”。所以就这个“帮办军务”,根本就不用给皇帝上表谢恩,要为此上表谢恩,那真是要贻笑天下。但事情已然到这个份儿上了,你也不要推辞,更不要因此生气,最好权当没这回事。曾国藩最后还再叮嘱,说处理朝廷上下公文的时候,千万别署这个头衔,要不然会让人家笑你没文化的。

原来,官文所谓要整整曾国荃,也不过就是拿个“帮办军务”的虚名来调侃讽刺挖苦这位武夫曾老九。

按理说,官文憋着劲儿要报复曾国荃,所作所为也不过如此,可见智商确实不高。正如曾国藩所言,这种小人你完全没有跟他较劲的必要。但曾国荃火爆脾气,了解真相,立刻气炸了连肝肺,锉碎了口中牙:“好你个官文,我说你怎么好端端会来拍马屁呢,原来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曾国荃越想越气,他心无城府,心里这股对官文的怒气立刻被另外个小人看了出来。

此人名叫丁守存,当时任湖北粮道,主管粮草后勤,本身坐着个肥缺,再加上人又贪,所以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官文作为湖广总督,曾经抓到过丁守存贪污的证据,可是他居然不查办丁守存,而是拿这些证据反复敲诈丁守存。可见,这个官文更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丁守存大部分家产都被官文敲诈光了,心里对官文也恨得要命。现在他看曾国荃对官文忿忿不平,于是鼓捣曾国荃,说官文方面保奏曾国荃去剿捻,同时又让自己这边不给曾国荃供应粮草,这在当时可是重罪。而且丁守存还列举了大堆官文在任上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贻误军政甚至还有结交私党的证据。

曾国荃本来就愁没处下口,现在这个丁守存下把这么多证据送上门来,他恨不得马上就把官文从湖广总督的位置上给扒拉下来。于是他决定立刻向朝廷参劾官文。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