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现在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上看,前景还是乐观的。毕竟我们已经开始改变,尽管速度还不太令人满意。在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王高华教授告诉我,他做主任的精神科将把三分之二的病房做成开放式病房,其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不已;杨德森教授和肖泽萍教授提议在精神病学年会上做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讨论,则是一个可能使二者相互影响、补充和融合的良好开端。

().

人类个体的命运,从来都是全人类命运的缩影。一个没有善待精神病人的社会,决不是一个宽容的、先进的社会。精神病人作为个体和群体,如果他/她/他们的命运得不到改善,整个人类的命运也是岌岌可危的。从狭义上来说,精神病人的命运,是跟精神科医生的地位和价值联系在一起的;绝不可能出现精神病人地位低下而精神科医生被社会重视的情况。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医生,在做着既打击病人同时又打击了自己的事。

1994年,我和武汉市江岸区政府的领导在汉堡参加了德国社会精神病学年会。参加该会的有数千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精神病人。在年会的开幕式上,首先发言的是一位康复了的精神病人,然后是德国精神病学泰斗、我的老师klaus doener先生。对一个精神科医生来说,最大的荣誉可能莫过于你的病人可以在数千人的会议上发言,可以对医患的合作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精神病学年会如果没有我们治好了的病人参加,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也是一个很大的羞耻。

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

最近有人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有什么区别。由于前者涉及到一本著名小说中的著名人物,而且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又与我们民族的某些“族性” 有相似之处,后者涉及到一个大的心理治疗流派,所以这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多个层面和多个背景下回答这个问题。

一、仅仅在认知……情感之间的互动模式上,两者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作为剌激物的事件相同时,一个人对该事件的情感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决定于他对该事件的看法。这是认知治疗和阿q精神胜利法的共同心理机制。

二、两者在目的上没有区别,都是想避免情感上的恐惧、焦虑,减轻挫败感,维护自我的尊严和完整。

三、共同的心理机制也决定了手段的相同。亦即通过对认知的干预来达到目的。

四、如果用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来“攻击” 二者,使用的词汇一样:合理化防御。

五、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眼里,二者都充满了能够活下来的“适者” 的智慧。中国传统中更有一句近于谄媚的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六、以上只是在狭隘的纯心理机制的框架内讨论问题。但人同时也是社会的动物,一种心理机制的习得和使用都有其深远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原因;而且在文化的积淀中,某一些特定的语汇已经被赋与了独一无二的含义,不可改变也不可替换。阿q精神就是这样的语汇,它是贬义的,代表了国人的一些劣根性,如懦弱、无知、势利、投机、麻木等等。同时也反应了作者警醒民众、激励斗志的良苦用心。在中国现代文学里,也许再找不出第二个语汇能够具有如此巨大深刻的内涵。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波澜与使用“认知治疗” 时大不一样。

七、认知治疗是在对人类的认知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治疗学派。发源地是美国。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公认的学派之后,它被称之为第四大流派的呼声已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反应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取决于他对该事物的看法;认知错误或者偏差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所以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切入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涉及逻辑层面的认知,而不涉及信仰层面的认知,也就是说,认知学派的治疗师不得以自己的信仰为参照系来评判他人的认知的对错。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影响的心理治疗学派起源于中国。由于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在原理上的相似,我们也许可以自嘲地说:认知治疗是我们发明的,遗憾的是被别人抢先申请了专利。

大 悲 无 泪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