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黄百胜十一万元整”

整个大寨村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黄百胜还是黄百胜。

黄百胜超过了石步庭,成了捐款最多的人。

原来,原先各自的计划是,胡豫章捐一万,方立刚捐一万,石步庭捐五万,黄百强捐五万,孙大肚子捐五万,黄百胜捐八万。

石步庭也确实打算捐五万,可惜一不小心,就捐了十万。

石步庭成了乡亲们的英雄,在整个大寨村村民心中的地位,可以说一下子超越了胡豫章,黄百胜,成了第一名。

黄百胜兄弟为了找回面子,牺牲了黄百强,把黄百强打算捐的五万里面拿出了三万,让黄百胜凑成十一万,超过石步庭。

这样也是不得而为之,要不然,黄百胜和黄百强两个人都丢人,这样保住了黄百胜,黄百强恨死了石步庭。

六个大户捐完之后,除了胡豫章,各自回去了。

石步庭匆匆又去了趟农村信用合作社,他现在资产还有二百五十万,这正好和刚才自己的做法有点吻合。

他和孟昭刚打了个招呼,签了个字,又预约了五万块钱的提现。

村民们纷纷计算起大寨村这几个大户总共捐款的数额,虽然只有六个人,但是已经捐了三十万

捐款的人还有很多,除了这六个超级大户,还有那些也已经开始富起来的人。

张家文明大饭店的老张捐了两千块钱,安刚他爹也捐了一千块钱。

截止到上午十二点,捐款的人稀稀拉拉,已经没有了。

清点的会计计算出最后的数额,差一万不到四十三万,胡豫章拿过石校长的大喇叭,用喊地说到:“还差一万块就够盖大楼的钱了,我看乡亲们很积极,这样,剩下不够的钱,大队里出散会”

听到不用收集资了,那些没钱的乡亲们更热烈地鼓起了掌。

当然,最高兴的还要数那些孩子们,并不是因为要到楼房里面上课了,而是因为,校长一高兴,放了半天假。

第三十八章 麦子快熟了

麦子快熟了。

饱满的麦穗弯着头,像是娇羞的大姑娘。

麦穗还是青色的,麦穗由青转黄,也就三两天的时间。麦穗黄的时候就可以割麦子了。所以麦子快熟的时候,要经常到地里看看,要不麦穗干了,割麦子的时候,麦粒会都掉到地里,多可惜。

早上七点,刘英到石步庭家的时候,石步庭正在倒弄一跟木棍,看到刘英来,赶忙放下手里的活计。

刘英三天没来了,今天来看看给石步庭换洗换洗衣服。

虽然两个人没有结婚,但是两个人已经当对方是自己人了。

石步庭微笑地看着刘英,说:“俺正要去看看地里麦子呢,还好你早来半步,要不就扑个空了。”

刘英看到石步庭已经自己把衣服洗干净了,很满意,说:“那,我和你一起去吧。”

“行,就在那次我们坐火车走过的那片大田里。”

两个人一边聊着天,一天就来到了牟汶河。

汶河西流,也算别有一番趣味。入夏下了几场大雨,发了几次山洪,漫河桥水流湍急,没过腰部,已经不能走了。要去河北大田,需要绕道河流下游的石棚桥。

顺着沿河路,看着路两边长势喜人的麦田,路边的钻天杨有两搂粗。

“昨天我去看俺家的麦子了,也就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得收了。对了,步庭,婶子快回来了吧”

刘英顺手从路边的麦田里揪了一个麦穗,一个麦粒一个麦粒地剥出来吃。新长的麦穗,快熟未熟的时候,最好吃了,甜丝丝的。

“嗯,昨天我到邮局打电话,俺爹和我说,下星期一就回来。”

“下星期一就回来,这不快了啊,今天都星期三了。”

石步庭也顺手揪下一个麦穗,吃了起来。

石棚桥位于大寨村牟汶河下游三里处,牟汶河到了石棚,河道一下子由几十米宽变成不到十米,河流湍急,声若马嘶。

石棚桥边,有一个石棚庙,庙里有个老道。老道是个火居士,有妻室,据说他老婆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还有一儿一女。老道士五十来岁,儿女都已经成家。

在八十年代以前,石棚桥边还驻扎着一个排的部队。

据说六十年代有一年初夏,牟汶河发大水,水到了石棚桥这地方,就不往下走了,调转势头,向两岸冲去。

整个大寨村已经被大水淹了一半,大雨倾盆,河水不断上涨,已经三天了。

石棚桥下游的河道水流细弱,上游却是洪浪滔天,大量农田和房屋被毁。

看到老百姓受苦,本性宽厚仁慈的石棚老道士焦急万分,焚香祷告。

后来老道士竟然看到石棚桥底下,一条很大的鱼正在嬉闹玩水,原来这一切都是这成了精的鱼搞的鬼。

老道士把看到的一切向石棚桥的驻军领导报告之后,驻军领导立刻派出两个解放军,扛着大枪,对着石棚桥底下转圈的水势,接连开了六枪。

轰隆一声巨响,水势一泻而下,大寨村的村民终于得救了。

没有人能说清楚桥底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过后来在牟汶河下游的葫芦山水库,有人发现一条一百多斤的大鱼,已经死翘翘了。

老百姓迷信,怕大鱼回来报复,所以每年初夏,农历三月四号,要在石棚举行三天庙会。

这件事情,四十岁以上的大寨村和周围村的人都知道。

后来牟汶河风平浪静,没造成什么大灾大难,慢慢人们就把以前的事情忘了。

路过石棚桥的时候,石步庭把这个传说告诉刘英,刘英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事情,多半是以讹传讹,世间哪有那么大的鱼,再说了,即使有,也不可能把牟汶河的水给拦住。”

看着石棚一片巨石阵,不知道从何而来,石步庭说:“其实这么大的鱼确实有,草鱼、青鱼、鳙鱼都能长到百斤以上,但是要说拦住河水,确实也很有难度。”

石步庭说的很委婉,他没有反对刘英的意见,同时也相信有些灵性的东西,不是人类能够理解的,尤其用科学的角度考虑,很多东西都没法给出圆满的解释。

走过石棚桥,再向河北大田走,是一片杨树林子,林子没有路,也没有草,全是细沙,走在上面很舒服。

走过杨树林子,进入田间小路。

走在麦田中间,仿佛置身画境。河北大田几千亩好地,一眼望去,全是麦田,麦浪随风起伏,送来阵阵麦香,令人心旷神怡。

石步庭揪下一颗麦穗,然后用手搓了搓,麦子还不行,净搓出水来。

“这就是咱家的麦地,就三亩,你嫁过来的话就四亩了,今年动地,我看咱俩还得早点结婚。”

所谓动地,就是因为人口增长还有迁入迁出的原因,原先按人头分到各户的地已经不合理了,需要重新分配,这种规定上面也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到了村里,基本上就是大队书记一个人说了算。石步庭听胡豫章说,他打算今年动地。石步庭心想,这多少和胡家玉结婚有不少关系。

“那可不,咱俩得早点结婚,可是我才十七,还不够年龄啊。”

石步庭从自家麦田里拔出二三十颗麦子,刘英赶忙阻止,说:“你干什么啊,都还没长成呢。”

但是石步庭已经拔出来了,笑着对刘英说:“咱俩到河边烤烤吃。”

“你光糟蹋粮食。”

刘英可惜归可惜,可是说心里话,烤麦穗吃,还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来到河边,找了一些干柴,然后两个人搬来几块石头,支起来,点着柴火,石步庭拿着麦穗开始烤了起来。

“你的年龄没事,找个人改改就是,我的也是改的。”

一边看着火,一边烤麦穗,一边说。

“好改吗”

“好改,上次我爷爷的老领导一个电话,就把我从十二岁改到二十二岁了。”

刘英有点惊讶,问:“什么你户口上才十二岁”

石步庭抬起头,说:“对啊,我现在就十二岁啊。”

“那,那你那个为什么,那么大。”说完,刘英红着脸低下头,篝火映照着刘英的脸更红,也更好看。

石步庭哈哈大笑,说:“跟你开个玩笑,我二十二,以前户口上错了。”

“原来这样,吓我一跳。”

第三十九章 河里的热水澡

张安花和石玉亮终于回来了,张安清从厂里联系了一辆大吉普,把自己姐姐和姐夫送了回来。

天还没亮,石玉亮已经扛着大包小包,张安花抱着孩子,来到了香山家里。

石步庭正趿拉着鞋,在天井里舒展筋骨。

一看自己爹娘回来了,赶忙迎了上去:“娘,怎么这么早啊。”

石步庭接过石玉亮就快拿不住的大包。

张安花头上蒙着围巾,说:“偷着回来,怕被人看到,等落了户口再抱出去。”

石步庭和石玉亮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放到屋里,张安华盘腿坐到床上。

凑到跟前,石步庭高兴地看着躺在张安花怀里咕嘟着小嘴的妹妹。

“你三舅给起了个名字,就石英。”

“石英,那不跟我老婆重名了”

“你说的也是。”

“要不,叫石英秀吧。”

张安花想了想,点了点头,她觉得这个名字不错。

“对了,你电话里说不清楚,刘英那姑娘不错,当俺媳妇俺愿意。”

石玉明忙忙活活,开始做饭。石步庭看到,跑到房屋里,掏出自己的大铁锅,抱出去,说:“爹,你用这个做饭,这个做的饭香。”

石玉明咧着个嘴,笑,儿女双全,也算人生一福。

“小庭,你跑到上院和你奶奶婶子说一声去。”

石步庭答应一声,就去了。

上院是大寨村村民对于位于大寨村老油坊附近的称呼。

天色已经大亮,石步庭先来到了自己爷爷家。

奶奶曹氏正在做饭,爷爷坐在小马扎上抽旱烟,早上起来,石恒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抽一袋烟。

“爷爷,奶奶,俺娘回来了。”

“回来了好好好,一会我和你爷爷就去抱抱孙女去。你们石家三辈子,终于有个女娃娃了。”曹氏说。

虽然石恒文兄弟五个,但是一个姐妹也没有。“玉”字辈十二个兄弟,一个女的也没有。“步”字辈到现在十三个男的,石英秀是第一个女孩。

“跟你二婶说了吗”

“还没有呢。”

“快去和你二婶说去吧。”

听了奶奶的话,石步庭向二叔家走去。

刘丽听到嫂子和侄女回来的信之后,立刻洗了把脸,就向香山嫂子家去了。

刘丽走后,石步庭和石玉明坐在屋里客厅里,吃面条。

“二叔,你知道咱村里谁的建筑队出活,活路还好。”

“干什么你要盖房子”

“盖几间,但是主要还是别的,我想雇几个干活的,把吴家峪子拾掇拾掇。”

“那么好的买卖不做,到那里受那个洋罪。要说咱村的建筑队,得说胡豫章他大哥胡豫文的,人也厚道。虽然和胡大爪子是亲兄弟,但是比胡大爪子强多了。”

“行,得空你跟我联系联系,咱找个地方和他喝个酒,拉一拉。”

“行,等割完了麦子找他。”

“可以,那麦子都快割了。”

二叔家种了二亩麦子,石步庭家三亩,爷爷家二亩。麦子需要抢收,收完了,麦粒会掉到地里。

石步庭家的麦子都黄穗了,得快点割了。

石步庭、石玉亮和石玉明,爷们三个一起上阵,挽起袖子,投入了热烈地劳动中。

好在三家的麦子不是一起熟的,石玉亮的先熟了。

爷们三个累的满头大汗,要说这割麦子,确实是个受罪的活。那麦芒扎进脖子里,浑身都觉得难受。不过所有的农活都一个好处,出一身汗,跳到牟汶河里洗一洗,别说有多舒坦。

太阳毒辣地照着大地,晒了一天的牟汶河到傍午的时候,河水热乎乎的。太阳西下,夜色朦胧,那些劳累了一天的农人,都相约到河里洗个天然的热水澡。

男的去,女的也去,那些结婚一两年的小媳妇,已经褪去了浑身的娇羞,变得泼辣异常。

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些河段是男人洗澡的,一些河段是女人专用。这个不能乱了,因为村里人没有什么比基尼也没有什么泳衣泳裤,穿那个洗澡,麻烦,不痛快。

村民洗澡,脱得一干二净,男的一干二净,女的也一干二净。那些身材好到让男人流鼻血的少妇,毫不忌讳男人的眼光。反正是黑夜,没人在乎,哪怕月光明亮,也要跳到水里洗个痛快。

是个男人看到那月光出水般地女人,没有不动心的,但动心归动心,没人动手的,偶尔动动眼睛没什么,看两眼怀不了孕。

当然,也就是那些没碰过女人身子的十六七的小黄毛毛偷看,那些有老婆孩子的人没那闲工夫看那个,不就是那些事吗,没什么稀奇的。劳累了一天,泡个热水澡,躺在河边柔软的细沙上,等到夜晚驱赶掉白天所有的炎热之后,穿上衣服,回家睡觉。

张安花回家后的第四天,石玉亮和自己的弟弟还有儿子就开始割麦子了。

割麦子对于生手来说,是个危险活。镰刀非常锋利,不小心就会蹭破手割破皮。

但是石步庭不会,头脑里有农业大全的帮助,这些农活可以说妙手空空,非常轻松。

割麦子的时候,攥住一把麦子,然后用镰刀轻轻一割,把割下来的麦子整齐地放到后面已经割完的空地。

等到把所有的麦子都割完之后,再用草绳把麦秆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然后放到独轮车上面,一车一车运到打麦场。

运到打麦场的麦子,用镰刀把麦穗子一把一把割下来,然后集中起来。

集中起来的麦穗,平铺到打麦场,然后再用碌砫反复碾压。两个人拉着一二百斤的大碌砫,把麦粒从麦穗子上压下来。

反复压到一定程度之后,麦穗上面已经没有几个麦粒子了。

把麦穗子用荡耙子荡出来,再把掺杂着麦芒,麦皮和麦粒的东西扫起来。

下一道流程就是扬场了,迎着风,把那些搀着杂物的麦子扬起来。

由于麦皮和麦芒比较轻,而麦粒比较重,所以自然就把麦粒从他们之间分了出来。

把分出来的麦粒扫起来,铺上凉席子,把小麦放到上面,均匀摊开,晾干就可以储存了。

这是没有机器之前的传统作业方式,用李立群的话说就是“老方法都很笨”,但是这样打出来的麦子,要比机器打出来的好吃。

上午十点左右,刘丽也拿着镰刀来割麦子了。

张安花知道农忙,出了月子之后,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已经不需要人了。

也就是张安花体质好,没到两个月,身体已经恢复地跟先前一样壮了。

晚上吃完饭,石步庭约着石玉明和刘丽,到河里洗澡。

隐约看到,河里嬉笑的妇女,已经很多了。

第四十章 通山水泥路

石玉明帮石步庭联系了胡豫文,两个人谈好,胡豫文带领自己的建筑队,给石步庭干活。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是二十块钱,胡豫文负责管理这些工人,一天的工钱是一百。

这个价格,胡豫文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赶忙答应。两个人立了字句,由石玉明和孟昭刚当中间人,各自按上手印,算是放心了。

字句上写着,石步庭聘用胡豫文五年,为其做工。

胡豫文的建筑队,加上自己一共十一个人。

石步庭布置给这些人工人的第一个任务,是修路。石步庭打上灰线的部分,全部把草除掉,然后再刨掉表皮二十公分的土,然后再铺上十五公分的碎石子,把碎石子中的空隙用粗沙填满,在粗沙上面铺上两公分的细沙,然后再抹上三公分的水泥。总共大约四里路,石步庭打算修一条四米宽的水泥路,把香山和吴家峪子的泉水连起来。

石步华听说石步庭雇工之后,提着一些水果,来找石步庭。

石步庭知道孙大肚子一年给他的工钱只有八千之后,答应每天给他五十,石步华高兴地投入石步庭麾下。石步华会开拖拉机,正好派上了用场,石步庭就有一辆拖拉机。

拖拉机负责运料,

小农山村逍遥第9部分阅读</br></br>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