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听在伏念耳中却是有些激动了,虽说赵政说这话是出于试探,但若能应对的好,也未尝不是儒家入世的一次机会。

而听在张良心中,却只是心寒。他觉得赵政无非是戏言,以秦国的状况还真能突然重用儒家不成?

伏念虽然心中欣喜但还是十分冷静,他清楚地知道:秦自六国时,所信任任用的人,大抵都是三晋③的功利之士,因此多年来所染之学大体限于三晋,而齐鲁之学少有染涉,亦无情欣赏。要想被接受,不是急切地否定三晋之学,而是将自家的主张摆在合适的位置,先占据一席之地,再徐徐图之。

想通了关键,伏念这才缓缓道:“师叔所说也是伏念心中所想,秦以法而霸是不争的事实,秦得横扫六合非法不可。然法之学说大体因利就便,趋于目下功利而止,故其论:尚权利而薄文化,此法学之不足。纵观往昔,日驰月骤,变动不止。再思今日,天下大定,百姓安命。伏念窃以为,陛下当前所思不仅要趋于眼前,更应放眼身后。”④

伏念未尽的意思是:我儒家之学正是谋求将来的彻底改进,是陛下的千秋之功。

他所说其实正是赵政所想,这一番话大抵同他昨日所思不谋而合。赵政又分别问了三人一些事情,三人进退有度,对答如流,令赵政十分满意。

只是他隐约觉得三当家张良与意气风发之名有些相左,整个过程他都沉默寡言,除非自己点名问了,他才答个三两句。不过虽然话不多,但不得不承认这短短三两言鞭辟入里,着实令人大感畅快。

起先动了重用儒家的心思,全因颜路,但一番交谈下来,他发现三人是真有些才学,若能好好与秦国磨合,他日未尝不能君臣相得益彰。

正当此时,李斯、王昌突然求见,赵政说得兴起,想起他曾让李斯着手泰山立石⑤一事,索性又道:“李相,朕念你辛劳,欲替你分些担子,打算将登泰山立石拟铭文一事交给小圣贤庄,你看如何?”

刻石颂德是大事,自家陛下突然将拟铭文的事情交给一个外人,李斯心中若说没有不满是不可能的,只是不满归不满,他面上还是一派谦卑恭谨之色,又作如释重负的语气道:“多谢陛下垂怜,将拟铭文一事交给名满天下的小圣贤庄,的确比交给微技薄名的臣要妥当许多。”

赵政满意于李斯的识时务,又道:“行了,李相也不用自谦,你的字古厚凝重,颇有气候,届时刻石,字还是由你来写。”

帝王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之术,厚此薄彼是十分忌讳的,让齐鲁三杰拟碑文,李斯题字,实则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既不会废法从儒,也不会薄儒厚法。

陛下要启用儒家,这一认知让李斯立刻出现了危机感。多年前,李斯有感于孝公商君君臣共同强秦的默契,怀着对孝公子孙的仰慕之情,仅仅揣着一卷手抄的《求贤令》便独身来到了秦国。

纵使《逐客令》出,也没有使他心灰意冷,那时还是一个小客卿的他,抚着孝公《求贤令》漏液写下《谏逐客书》,终为自己的理想抱负铺平了道路。

如今秦国虽横扫六合,吞并八荒,大定天下,他李斯虽身居高位,却清楚地知道,秦因此损耗了不少气数。当此之时,他愿为商君第二,与君王同心同德共创盛世。

偏偏这样的时刻,儒家却成了他最大的阻碍。此番陛下东巡只是同儒家掌门商量封禅,要他们拟出铭文那么下次,下下次呢?出巡前市井间偶现的传言他是不信的,可是如今?

大公子的偏好,陛下的青睐,使他不得不重视起来。赵高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但是他白天说的没错,有大公子的偏袒,还有陛下对颜路的特殊感情……儒家或许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只是李斯突然想起今日得到的一点情报,似乎可以用来做一番发挥。觉得事情还有转机,他才稍稍放下了心。

伏念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迂腐读书人,他对当下局势有着清醒的认知,深知,看似简单的铭文实则是赵政想在统一的当下立威立法,为后世树立典范。

既要彰显功德,又要令百姓明理顺礼。若是措辞稍有不慎,不仅会令儒家颜面尽失,更有甚者,还会给儒家招来灾祸,是实实在在的烫手山芋。

然而以弘扬儒学为目标,并打算奉行终生的他,又不想失了这次绝好的机会,所以,当下也答应了下来。

“拟铭文一事关系重大,然封禅大典就在五日之后,朕只能给三位先生三日之期,还请三位先生早作商量,尽快成文。”

三人起身应下,这才在宫人的指引下离开大殿。赵政为了保护颜路,对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表露出半分特别的情绪。

相比上次见面,颜路早已恢复了从容镇定,是以别人从他身上也看不出什么特别。李斯之所以知道二人的关系,是得了情报,加上联系了从前赵政的举动,这才有的猜测。

纵然今日李斯细观二人态度,觉得自己的猜测不一定正确,但他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威胁到自己的机会,因此不得不给自己警醒道:儒家必除。

作者有话要说:  【对手指,难道这篇文写的真的很差吗?都没有一个人愿意留言,哪怕是吐槽也好啊,(?? . ??)】

(???︿???)/哼唧,打滚卖萌。

注释:

①这句话是夸秦国安闲而又治理的很好,政令简约而周详,政事不烦乱而有功绩,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②这句话是讥讽秦国和王者的功名相衡量,那还相差得很远,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他们没有儒者吧。

③三晋:其实就是韩、赵、魏三国,这三个国家最开始都属于晋国里面的世族,并不成国家,但是因为春秋晚期晋国公族的式微,这三家连同另外三家一起专政篡权瓜分了晋国,后来又经过几家的争夺只留下韩、赵、魏三家,再后来三家都称了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所以很多作品里都会用“三晋”代称这三个国家。又因为秦国在六国时重用的很多人都是出自这三家的,所以这里的三晋之学说的应该就是法家之学、纵横之学等为秦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学说。而后面的齐鲁之学也应该就是“儒学”了。

④伏念的意思大概是说:秦国能够称王称霸法家功不可没,但是法家学说过于着眼当下。时移世易,就像太阳飞跑,月亮疾驰,事物都是变动不止的。如今的情势是天下大定,百姓安居乐业,陛下你要做的那就不应只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我儒家的主张正是谋求整个社会的彻底改进。这是千古功业,陛下我不坑爹,你还是听一下嘛(卖萌)。

⑤立石在历史上也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叫它“秦泰山刻石”是李斯写的字,但是是不是他拟的文好像没有记载,我钻个空子给儒家了。顺便说后面会出现的铭文内容也不是我胡诌的,是《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泰山刻石的类容。

☆、第 8 章

翌日。

“韩国?”赵政将手中的密报拍在书案上,食指有一下没一下地在上面敲击着。上回峄山遇刺,经查是旧韩人所为,而密报最后,又提到儒家三当家张良是韩国张氏之后,张氏数代事韩,并似乎曾对帝国有过不满的言语……

原本因颜路的缘故,赵政也不作此想,但是想起那日张良对答的态度,实在又有些耿耿于怀。“陛下,丞相大人到。”赵政思绪被打断,做了个手势,宫人会意,便引着李斯进来。

“臣李斯……”行了行了,赵政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免去他的礼,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问道:“听说李相上回带人去小圣贤庄与儒家进行了三场辩合,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赵政有此一问,李斯豁然开朗,他买通影密卫将矛头指向儒家张良似乎有些效果。“此事说来惭愧,儒墨两家号称当世两大显学,的确实力雄厚。”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