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留心觑着,见母亲对张先生如此的深信不疑,心里越发好奇张、陶两姓的关系了。
娘幼时在京中住过,那个时候认识了张先生,彼此应该有所了解,或者说,非常了解。
后来,外祖一家迁徙到了莱阳,经过多年的经营,渐渐从外来户变成了坐地户。就在这个时候,张先生忽然又出现了。
虽然大家都避免跟张先生见面,父亲去庐山干活儿的时候,也从不去张先生居住的附近转悠,在这个家里,也有意地回避着谈论与张先生有关的一切事项。
可是释然相信,母亲一定私下里见过张先生,只是碍于某种原因,不便往来,所以才会打发了最不易引人注意的孩子,偶尔上山探望张先生。
为什么张先生不能出来见人呢?
除非是身负重罪的通缉犯。
像张先生那种远庖厨的君子,定是不屑舞刀弄棒街头火拼买凶杀人,学问那么好,举止那个高大上,极有可能是作过官的,而且,还是个不小的官。
仕途比市井还复杂,朝令夕改、波谲云诡是哪朝哪代都避免不了的。
或许,张先生就是这种政斗中失败的一方,为躲避政敌的追杀,不得已隐居在一隅,只等着某一日拨云见日、东山再起。
萧墙内外之第84回
陶氏见她忽然沉默了,只道有什么难以启齿的,便惴惴道:“他、还说了什么?”
他?
释然收回心神,摇摇头。
张先生没说什么,可她有太多的不解:“娘,你一定要留在杨家是为什么?”
为什么?
被赶出家门,这是奇耻大辱啊!以后会遭到怎样的非议与白眼,不用脑子就能想到。这是数代都无法根除的隐痛,三言两语怎可能说得明白!
你觉得受了冤枉,可外人知道什么是真相隐情?他们只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相信申明亭里白纸黑字写着的,那才是事实。
就算是谎言又如何?从古到今,因为蒙冤屈死的多了去了:屈原,伍子胥,戾太子,窦娥……还差三房一家?
三人成虎啊;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
陶氏觉得才刚吃下去的一口面条,瞬间变成了绳索。
释然只做不知,静静地表述出自己的态度。
“娘不甘心,只是因为多年的付出未得到回报。娘不死心,冀望着有朝一日,他们能够良心发现,认识到你的好,而后公正地对待你。按理,人都有梦,只是娘这个梦,太遥远了。不但要赌上你和爹的一辈子,还要再填上儿女们的一辈子,娘觉得这划算吗?”
凡人过日子,没有个不算计的,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房舍耕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会算计的,都是败家子、不会过日子的愚妇、蠢人。
算计得好的,能够一世富足安闲。
算计不到的,多半都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怎能不算?
别人不说,释然可是很了解她娘,那个精打细算,整个栖凤大街上,都难得找出第二个堪与之媲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