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个“自厚”就是使自己变得厚实丰厚,在曾国藩那里,所谓“自厚”就是种做大事的胸襟与胸怀。由此可见,曾国藩不仅把“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当成种处世的智慧与艺术,更把它当成种自我修行的方法。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再说,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个资质平凡的人,也曾经是气量狭小斤斤计较不像是能做大事的人,但为什么后来的曾国藩能彻底改变呢?

曾国藩曾经自己总结说,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毫无疑问,他自己的人生正是这种规律的生动写照。

再来看个因“扬善于公庭”而彻底改变人生的小故事。

公元676年,正是唐高宗仪凤元年,在四川射洪,有个纨绔子弟,他因为是富二代,生来衣食无忧,所以大字不识几个,整日跟帮狐朋狗友走街串巷,惹是生非。

18岁那年,有天他跟着狐朋狗友在街上晃荡了许久,百无聊赖中他人无意间走到家书院前,突然听到里面的读书声,不禁心中动,就走了进去。进去看,在个院子里个老师正在跟十几个学生讲四书五经。他觉得很好奇,就凑过去听。开始觉得听不懂,但渐渐有些明白,不禁喜形于色。

老师讲了半天,看别的学生都无动于衷,唯独这个不认识的旁听生副心有戚戚焉的样子,也非常高兴,不禁当众出声夸奖了这位旁听生同学。

经此番夸奖,这位旁听生回家之后,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从此以后,他与那帮街头小混混彻底绝交,个人从头学起,三年之内奋发图强,读遍经史子籍。三年之后,他携大量个人创作来到长安,摔琴换名,时声名雀起,洛阳纸贵,成为唐代诗文复古革新运动的开风气者。就因为有他开风气之先,在他之后,才终于出现了李白这样的唐诗复古革新运动的干将!

这个因为句公开的赞扬而改变了生甚至也改变了个文学时代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陈子昂!

....

第29章 郭汾阳

我们这个“评说曾国藩家训”的系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主要讲他家训思想中修身与识人的智慧,下部主要讲他家训思想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

行动力与执行力,是现代社会中常提到的两个词,曾国藩的时代,他只把这其中的智慧归结为两个字:“柔”与“刚”。

这点我们前面反复强调过,说曾国藩既是以柔克刚的高手,也是以刚驭柔的高手。刚和柔就是他在家训中反复强调的处世智慧行动智慧的关键所在。

对于以刚驭柔,曾国藩称之为“明强挺经”,这是我们后面要讲的主要内容。对于以柔克刚,我们已经从他“高不成,先低就”“多化解,少拒绝”“不纠缠,不争论”“先晓事,后办事”“不吝名,不吝利”以及“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我们还要从曾国藩为自己谋划善始善终的归宿上再来看看他以柔克刚的智慧。

曾国藩在教育子弟时曾感慨说:“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曾国藩全集·家书》意思是说名望功业这些东西看起来会为人生带来莫大的荣耀,但其实人生不能靠这些的,因为靠这些,往往会盛极时,然后紧接着就会由盛转衰甚至由盛转败。所以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即要走百里的路,走到九十只算走了半,因为最后十里最难走,因为这最后的十里,稍有不慎,就会难以为继,就会功败垂成,就会功亏篑!所以曾国藩来了句莫名其妙的感慨,说“善始者不必善终”。其实他的意思是说古来成就功业的人有几个能善始善终的呢?大概我也不能免俗,所以也就不要太在意了!

这话说得貌似很潇洒,但也只是“貌似”而已,因为曾国藩在人生归宿上压根儿就不是个能豁达的人。他前面还说“善始者不必善终”,后面就在家书里跟在湖南老家主政的四弟曾国潢再强调,说:“莫买田产,莫管公事,吾所嘱者,二语而已: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曾国藩全集·家书》此话是说咱们曾家已经是富贵人家了,现在盛况空前,定要早作准备,要为由盛转衰的可能早作准备。

所以他跟他最亲的九弟曾国荃有次吐露心声,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国藩全集·家书》这下,曾国藩就暴露了自己心中的个大理想——

我曾国藩,早年要做曾国藩,中年要做曾国藩,但晚年,要做郭汾阳!

郭汾阳,这个名字般人可能不熟,因为汾阳并不是他的本名,只因为他祖籍山西汾阳,后来又被封为汾阳郡王,所以后人才称其为郭汾阳。他的本名,知道的人就多了,因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

郭子仪,其实是陕西华县人,山西汾阳是他的祖籍。他是唐朝最为声名显赫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之,号称唐代中兴名臣之首。他和李光弼等人倾全力平定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后又降回纥,破吐蕃,为大唐中兴立下汗马功劳。唐肃宗曾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那意思是,这天下虽然是我的,但其实都是你给我打下来的。这话点也不过分,所以后来唐德宗甚至尊他为“尚父”,就像周武王尊敬姜子牙样尊敬他。

民间戏曲有出名剧叫《打金枝》,京剧评剧越剧里都有这个传统剧目,说的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小夫妻俩吵架,公主说:“你敢欺负我?我爹可是天子!”驸马说:“天子有啥了不起?没有我爹,就没有你爹的天下!”这下公主气坏了,立刻回家找爹,跑到代宗面前告状。代宗听后,先是愣了下,又想了半天,才说:

“驸马说得没错,没有他爹,就没有你爹的天下!”

这段故事很有趣,喜欢听戏剧的人也都很熟悉,但不要以为这只是民间戏曲里的瞎掰。唐人笔记和《资治通鉴》里都记载过这件事。可见郭子仪在中唐时的地位到了何等地步!

但即使位高权重到如此地步,郭子仪还是小心谨慎,善始善终,最终在“高处不胜寒”的政治漩涡中以85岁高龄得以寿终正寝。其后子孙兴旺,世代王侯将相,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道难得见的风景。

要知道,历来功高盖主者,很少能有好结果,郭子仪可算是凤毛麟角的例外,所以史书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代而主不疑”《旧唐书·郭子仪传》,实在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个奇迹。

那么,郭子仪是怎么做到“功高盖主而主不疑,权倾朝野而朝不忌”的呢?

件小事特别有说服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被封王拜相,还跟皇帝结成了亲家,时间位极人臣,声望著于四海。有天,郭子仪原来的个手下升官了,被外放地方官,赴任之前来跟老领导辞行。他来到郭府门前,正打算请门房向王爷通报声,却惊奇地发现,门口根本没有门房。

当时王府的门房兼具传达室大爷与保安的双重角色,宰相门房七品官,般都是很牛气的,可郭府门口居然没有门房。

没有门房就算了,可能生病了,告假了,但没人看门的时候总得关上门吧。虽然是大白天,不防贼防盗防师兄,总得防防闲杂人等吧。可是郭府这大门口,怪就怪在,个门房没有,而且还四门大开,连旁边的边门都是开着的,任由所有人进出。还真有些人进来出去的,郭子仪的老部下看这些进来出去的人有的就像是逛街的旅游的,反正那样子与郭府是完全不相干的。

这人心里下纳闷坏了,没听说王府改公园了啊,而且还不收门票,免费开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他纳闷归纳闷,越纳闷越好奇,越好奇越想知道个究竟,于是他三步并两步跟着闲散的人往里走。直走了两重两进的院子,突然,幅景象跃入眼帘,立刻把他惊得目瞪口呆。

只见他的老领导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被封汾阳郡王的郭子仪,正站在院子里当服务生呢!

为啥说是当服务生呢?因为当时郭子仪的夫人与女儿正洗头发,堂堂郭子仪站在边,会端水,会递毛巾的,这不是服务生是什么?

等这位手下叫了声“大帅”,郭子仪才发现来了熟人,这才放下手上服务生的活来招待客人。这位手下不解地问,说大帅您这是怎么了?怎么干起下人干的活来了?而且府门大开,也没个看门的,任由闲杂人等进进出出,这还是王爷府吗?

他把心中的疑虑跟老领导道出,郭子仪听了却只哈哈笑,并不解释,只跟这位老部下叙旧,并不多说什么。最后,这位老部下也只得揣着肚子糊涂告辞了。

郭子仪不解释是因为要解释的内容不足与外人道。其实这个老部下的疑惑也是郭府所有人的疑惑,郭子仪的几个儿子都跟他提过意见,说咱们家贵为王府,这样不禁外人出入,岂不是点面子也没有?岂不是连个般的大户人家都不如?

对儿子们,郭子仪就可以明说了。他说:“你们看,我们郭家现在大富大贵,为父我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们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五百多匹,我们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上千人,到这个地步,还能有比这个更大的富贵吗?再往前,已经到头了;往后退,我在这个位置上也无从退起。所以,我若修起高墙,关上大门,不和外面来往,只要有个人和我们郭家有仇,诬告我们郭家居心叵测,没有人会不信的,那我们郭家就要大难临头了。现在我做人低调,府门大开,外人都可以随便进出,就算有人嫉妒我,也找不到借口啊!这才是保身之道啊!”

孩子们听,都十分佩服老爸的智慧,从此郭家的王爷府就成了免费游览的街心花园!

这只是件小事,郭子仪韬光养晦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我们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知道郭子仪为什么可以善始善终,为什么可以“功高盖主而主不疑,权倾朝野而朝不忌”。

统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能有郭子仪当年的功业与地位,又能像郭子仪那样最终屹立不倒善始善终的,郭子仪之后,数来数去,还就真的只有个曾国藩。

._

第30章 保身六法(1)

事实上,严格说起来,曾国藩在“明哲保身”这点上,比郭子仪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则他面临的形势与环境比起当年的郭子仪来说,更恶劣,更危险。

郭子仪当年虽然功高盖主,但不论是唐肃宗代宗还是德宗,这几位君王本身对郭子仪还是很信任的。朝中虽然有鱼朝恩这样的臣想做手脚,但毕竟兴不起大浪来,所以郭子仪只要稍稍放低姿态,立刻赢得人心,对于盛名之下的危机,化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可曾国藩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整个清政府对他手握重兵是非常担心的,甚至是非常害怕的,而且满清朝廷向来有“满汉相防”的祖训,对于曾国藩这样个汉人统领天下作战能力最强的部队,这本身就让自慈禧而下的满族贵族寝食难安。

除了朝廷自上而下的猜忌,曾国藩以团练之师即民兵武装作底子组成了湘军,从而挽救了清政府的天下,这让清政府正规军八旗和绿营都极没有面子。所以不论是军方还是政界,大家都以曾国藩为洪秀全之后最危险的潜在敌人。在这种态势下,曾国藩又不想造反,又想明哲保身,难度可不是般的大。

二则郭子仪是功成名就后面对功高盖主臣妒贤的局面作出的反应,这属于条件反射,而曾国藩眼光则要远得多,他早在功高盖主的局面出现之前,就极具前瞻性地作出了深谋远虑的安排。

这就要说到曾国藩为避因功高盖主而有可能出现的危局预先作出的安排了。总的来看共有六个方面,通过这些方面,尤其可以看出曾国藩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

第,让功于人。

湘军在攻克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之前,沿长江线所攻克的最后个重要城市是安徽的安庆。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军攻下安庆之后,曾国藩和胡林翼作为湘军的统帅都长出了口气,因为他们都知道安庆至关重要,安庆下,南京再无凭障可据,成了座孤城,湘军顺江而下,打下南京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不仅曾国藩胡林翼明白攻取安庆的重要,清政府也知道攻取安庆的重要,所以事后不久就彻底改变了对湘军与对曾国藩的态度,封他为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主管东南四省军政大权。

按理说打下安庆主要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功劳,而曾国藩又是前线总指挥,要论功行赏的话,曾氏兄弟当然是头功。可曾国藩非常出人意料,他在给朝廷上表按功请赏的折子里,把攻克安庆的头份功劳居然让给了胡林翼,说是安庆攻克,完全是胡林翼的指挥之功。要知道,胡林翼虽然是也是湘军核心领导之,但他当时直在湖北当巡抚,主持湘军的后勤支援工作,其作用也就相当于汉代的萧何而已。曾国藩自己在最前线,却说整个战役都是胡林翼指挥的,这就让曾国荃看不懂了。

更让曾国荃看不懂的是,曾国藩把指挥之功让给胡林翼也还好说,胡林翼毕竟是湘军自己人,问题是曾国藩把作战之功也让出去了,而且让给了绿营将领多隆阿,说具体攻占安庆的第功,应该是多隆阿。

这下曾国荃可真憋屈坏了,说大哥你这不是猪油蒙了心——自己人坑自己人吗?我曾老九打下安庆多不容易,最激烈的关头我作为三军主帅都亲自抽刀上阵了,为此还挨了箭,还火线负了伤,好不容易才攻下安庆。这么大的功劳,你说你把你那份儿让了也就算了,怎么能把我这份儿也起让了呢?况且还让给绿营的多隆阿!

对此,曾国藩对弟弟的解释是:“有难先自己当,有功先让人享。”《曾国藩全集·家书》那意思就是说再大的功劳你也得让出来,这是做人的品德!

但问题是曾国藩为什么要如此让,而且还让得这么大呢?曾国荃想不明白,是因为他没有他哥哥看得远。三年之后,当曾国荃率湘军主力陈兵南京城下,眼看要攻克南京大功告成的时候,曾国藩告诉他答案了。答案是八个大字——推功让人,远身避祸!

就是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出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他晚年想做郭子仪的那段话,他说: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段话里可有三句潜台词。其,你马上要打下南京来了,这对我们兄弟来说,可是震古烁今的大功大名。其二,从历史规律来看,这种大功大名的身后,紧随而来的往往是大风波大灾难。其三,你我要是不学郭子仪,恐怕不能“免于大戾”,也就是逃不过这场大灾祸。

如此三句潜台词,在苦战多年之后,在大功即将告成之前,在曾国荃马上要建不世之功曾家要因此而大大飞黄腾达之前说出来,说明曾国藩的头脑是多么的清醒,多么的冷静!

所以曾国藩要求弟弟还得像攻克安庆那样定要分功给别人,而且这次还不能打完南京再分功,最好打下来之前就分功,所以你不要个人在那苦打南京,最好让李鸿章左宗棠他们都起来会攻南京。

可是曾国荃死活也不答应,他苦围南京三年,当年放着上海浙江这些富得流油的地方都不去,因此把上海让给了李鸿章,把浙江让给了左宗棠,他就是要独贪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这个首功。现在已经到最后关头了,大哥让他把这份大功让出来大家分,他如何甘心?

曾国藩说不动弟弟,甚至把死去的爹妈都请出来了,他给弟弟写信说,如果咱爹咱妈在,也会同意大哥我的想法的,也会主张让李鸿章带淮军来帮你攻南京的,你就听大哥我的话吧!

幸好,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入室弟子,完全理解老师的片苦心。曾国藩向朝廷请旨,让李鸿章带淮军与曾国荃起会攻南京,李鸿章打下常州就再不向前走步了。朝廷再催促,他也不动;手下将领都想去南京城下与湘军抢功,他也纹丝不动。他给曾国藩的信里明确说,老师请放心,湘军攻克南京,这个最大的蛋糕,最大的首功,我李二是绝不会去抢的。

李鸿章很聪明,他边站在外围边上按兵不动,边还让弟弟带着新式的大炮去帮助曾国荃。果然在最后关头,曾国荃终于凭己之力攻下南京,完成了独占首功的心愿。

可曾国荃心愿了了,曾国藩的心事却更重了,据他自己说,在曾国荃攻下南京的消息传来的那天夜里,他开始固然高兴,但后来整夜“绕室彷徨,细细思索”。然后他在给朝廷的上表中又故技重施,这次居然把攻克南京的首功推给了当时任湖广总督的官文。

官文与胡林翼是搭档,个是湖广总督,个是湖北巡抚,是湘军作战的大后方。而且官文是满族官员,他任湖广总督其实是满清贵族监视湘军的颗棋子。曾国藩为什么没像上次样,把功劳首推给胡林翼呢?因为胡林翼这时候已经病死了。胡林翼不在了,他居然就把湘军苦战十年的大功股脑推给了官文。他把自己这份领导之功推给了官文,自然又把弟弟曾国荃的破城之功分给了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这回曾国荃倒不生气了,他也理解大哥的用心,随你怎么分,反正天下人眼睛都是雪亮的,反正天下人都知道南京是我曾老九打下来的,这就行了!

曾国荃对于曾国藩的让功于人是完全理解了,但曾国藩接下来的做法,却让曾国荃实在无法接受了。

这就要说到曾国藩保身之法的第二招:裁撤湘军。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