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羞愧。甚至不光对儿子这么说,他在日记里也这样自我检讨说:“吾于三十四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成。”《曾国藩全集·日记》所以,当他了解到儿子曾纪泽学柳体《琅琊碑》,还没满月,就以为“遽跻神妙”乃至要转而涉猎的想法时,就痛下针砭,又次现身说法,让儿子定要养成“专心致志”“凡事贵专”的品格。

第四,我称之为:“边想边做,动脑筋。”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勤可补愚拙。勤字为人生第要义。”《曾国藩全集·书札》

曾国藩所说的这个“勤”包含的意思非常丰富,既包括勤劳勤俭的品格,又包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

曾国藩在家训里非常看重这个“勤”字,认为“勤”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善心”,还可以“致功”。

“养生”不用多说,曾国藩家训主张“耕读传家”,劳动耕作是他最看重的,我们平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在曾国藩看来,就应该是“生命在于勤劳”。不仅“生命的长度”在于勤劳,而且“生命的力度”也就是“生命的价值”也在于勤劳,这就是勤可以“致功”。

这个“善心”其实说的是“善脑”,也就是行动能使大脑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古人般都以为思考的功能是心脏完成的,所以般都以“心”代“脑”。虽然曾国藩的生理学知识没有那么丰富,但他的心理学知识在当时也可谓大家了。他主张勤可以“善心”就是主张勤于动手与勤于思考是个相辅相生的有机整体。这点,是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

所以,曾国藩在人生最后关头,曾经留下个著名的遗嘱给子女,他让曾纪泽当着他的面也当着家里所有人的面读完这个事先写好的遗嘱后,他才溘然长逝。曾国藩在这个遗嘱中为孩子提出了四条人生建议,分别是“慎独而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而神钦”。其中在“习劳而神钦”中他说:

“为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曾国藩全集·家书》

所谓“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这就是要孩子们养成思考与行动并重的良好习惯。

“鸟之将死,其言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从这条小小的建议这份独特的遗嘱就可以看出来——曾国藩真不愧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也真不愧是位家庭教育大师!

曾国藩作为个慈祥睿智的父亲,曾经给孩子们讲过个小故事。他说我们湖南老家有个人,打算要到京城去。他计算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甚至还告诉了很多朋友,甚至每天在家也提他要去京城的计划。可是他直这么说,却从来没有迈出过老家步。这样的人,你们说,该是多可笑啊!

曾国藩因此作有句家训名言说:“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曾国藩全集·家书》

其实,“挺经”的“刚”就是强大的行动力与执行力,“挺身入局”的精神也不过就是两句话:

我们不做,谁来做?

现在不做,何时做?

.小

第41章 眼

曾国藩的家训中有个著名的“五到”理论,又被称为“五勤”理论。

那么,这个“五到”与“五勤”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这个“五到”与“五勤”,是曾国藩在谈到培养人才时提出来的。他说培养人才,“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又说为官者当有五勤:“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人,必详细察看;接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曾国藩全集·家书》

“五到”虽然是对培养人才而言的,“五勤”虽然是对培养官员而言的,但它们都出自曾国藩的家书,可见他所主张的“五到”与“五勤”也是对家人子弟提出的种修身乃至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要求。

我们上讲讲了他“做多必得”的家训思想,其实这个“五到”与“五勤”就是怎么做如何做的具体要求。

当然,曾国藩能提出“五到”与“五勤”的要求来,说明他自己于这五方面定是深有体会深有感悟的,说明他自己也定是这“五到”“五勤”的忠实实践者。曾国藩是湘学名宿实学大家,所谓湘学,所谓实学,所谓挺经,最讲究知行合,曾国藩生的功夫也就在这“知行合”四个字上。所以我们来看下曾国藩自身的实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五到”“五勤”说。

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曾国藩“五到”“五勤”实践的就是他开辟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若从他开辟洋务运动的实践来看,我们就要打破他原来身心手口眼的顺序,进行个重新的编排,这个编排的依据就是洋务运动这场改革的时间逻辑。

首先是眼到与眼勤。

在这点上,与曾国藩最有可比性的就是他的前辈林则徐。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对林则徐有个著名的论断,他称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人”。后来这个论断家喻户晓,在闭关锁国的落后时代,“睁眼看世界”也成为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为后人尤其是被有识之士称道的重要原因之。

事实上,范文澜先生的这个评价也确实不过分。林则徐在到广州主持禁烟运动之前,举朝上下,包括他林则徐在内,对西方世界都是茫然无知的。林则徐原也和大多数国人样,以为西方人的膝盖是不能弯曲的,以为西方人之所以喜欢中国的茶叶,是因为他们平常吃的全部是牛羊肉磨成的粉,不喝茶就会便秘而死。再加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华夏乃天朝大国的唯我独尊的思想,要想让个儒家知识分子睁开眼来看世界,这在当时是难比登天的事。这只要看看,直到洋务运动中后期,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墨守陈规,夜郎自大,死抱住“我为天朝尔乃蛮夷”的心态不放,就知道在当时即使只是“睁开眼”也已经是件极不容易的事了。

可林则徐确实是个有勇气的人,他的勇气就在于他敢于跨越儒家知识分子固有的自信与自大,承认不足与差距。这个勇气的来源,正是因为他也有曾国藩所说的“眼到”与“眼勤”的功夫。

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主持禁烟,他逐渐意识到那些洋商的身后有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世界,或者说有个被自己被国人误解了的世界。所以他虽然不懂外语,却立刻想尽办法招募虽然出身低下但却懂外语的人来帮自己翻译西方的报刊,这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也向来是被士大夫阶层所不齿的。

可没有“眼到”与“眼勤”的实践工夫,又怎能真正做到“睁开眼”呢?所以林则徐不顾顽固派的非议,组织大量人手搜集翻译与西方有关的情报。他先是派人把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澳门月报》译成中文并编辑成册,然后他还派人把英国人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也翻译了过来,并改名叫《四洲志》,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部介绍世界地理与人文社会状况的重要译著。

后来,第次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在流放途中遇到了好友魏源,他知道魏源博学多识,就把这本《四洲志》送给了魏源,魏源就是在这本《四洲志》的基础上才编出了著名的《海国图志》,并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所以为什么可以说林则徐是个有大勇的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不像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只知道目空切,只习惯目中无人。他能眼勤,能眼到,究其本质,这不过是种行为习惯,但却是大多数人或缺的种行为习惯。

这种行为习惯在晚清自鸦片战争开始以后的数十年内,在政界也就数林则徐与曾国藩做得最好。如果说林则徐是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人”,那么曾国藩就是近代史政坛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二人”。

曾国藩论“眼勤”时说:“遇人,必详细察看;接文,必反复审阅。” 《曾国藩全集·家书》说明他说的就是种行为习惯。哪怕只是看个人,也不急于下判断,而是仔细详尽地观察;哪怕只是读篇文章,也不急于树自己的观点,而是反复阅读,细审详辨。很多人以为这种仔细观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西方科技文明环境下所特有的,其实这种认识大谬不然。宋明理学讲究格物致知,仔细观察就是格物必备的种行为习惯。曾国藩号称晚清理学大师,他在格物致知这点上自然下足了功夫。

但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追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性的真理,很多儒家知识分子就跳跃了“格物”这层,直接想当然地去“致知”了,这也是理学为什么既强调科学观察却又未能衍生出现代科技文明的关键。

曾国藩算是看到了理学家的这个通病,所以他特别强调观察了解与认知,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眼到”与“眼勤”。比如他被当时及后人津津乐道为晚清相面大师,甚至连《清史稿》里也信誓旦旦地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清史稿·曾国藩传》这么夸张地说他相人相面的功夫,说他每次鉴别人才,都声不语,瞪着个三角眼死盯着别人看半天,甚至没人不被他看得毛骨悚然,而且更为神奇的是他因此对人优劣长短的评价后来总被事实所验证,这来就彻底造就了曾国藩晚清相面大师的称号。

其实,哪有什么相面大师?其本质不过就是曾国藩所说的“遇人,必详细察看”,其本质不过就是“眼到”与“眼勤”,其本质不过就是仔细观察深入了解的行为习惯。

所以曾国藩看人如此,百万\小!说如此,看事物如此,看世界更是如此。如果说,林则徐首开中国近代史翻译西方资料的先河,那么曾国藩则是把这种翻译提升到了个伟大事业的高度。他在建立中国第个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的同时,命人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旁边专门建造个翻译局,然后组织大量专业人才专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学名著。这种针对性与学术性就比林则徐翻译《澳门月报》与《世界地理大全》要高得多了。

后来,上海翻译局翻译的西方科技名著大多成为翻译史上的经典,日本人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对英语的掌握能力较差,而日语本来就脱胎于汉语,于是他们投机取巧,把上海翻译局的大量译作又都翻译成日文,这样,日本明治维新才有了大量西方科技知识的奠基与储备。

.._

第42章 心

第二是心到与心勤。

在这点上,曾国藩与林则徐就更具可比性了。

我们前面说了“眼到”与“眼勤”,说了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人”,说曾国藩可以算是近代政坛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二人”。这个“睁眼”只是种纯客观的描述,但细细想来,若论真正的“睁眼”,也就是通过观察探究和研究,从而产生深刻的认识意识和思想,恐怕在近代政坛上,曾国藩多少还是要远远超越林则徐的。

眼,这个字很有意思。它是个形声字,形旁从目,声旁从艮,但这个艮字在这里多少也有会意的功能。艮是八卦里的卦,它的卦象是山,它对应的方位在东北方,而它对应的时间是丑时到寅时,也就是夜里三点到五点之前。我们知道这个时间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正是天里最黑暗的时间段,怎么恰好它就成了“眼”的字根了呢?按道理眼是用来看的,而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正是最看不清看不见的时候,为什么眼这个字倒偏偏从艮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汉字伟大的地方了。我们的祖先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维的族群,这从易经的阴阳学说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越是黑暗,越需要睁眼去看!而这时睁开的眼,恐怕不是生理器官的眼睛,而是心灵的眼睛!

所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背后是心灵,“眼到”的背后是“心到”!

所以曾国藩是这样解释“眼到”与“眼勤”的,他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里提到了两个方法论与两个终极目的,即“心到”与“心勤”的方法是“积苦思”与“至精诚”,而“心到”与“心勤”的目标则是“开”与“通”。

“积苦思”就是反复思考思索思想,“至精诚”则是全身心地融入与追求,这样对于你要了解的事物与对象才能最终有“开”与“通”的把握。开,就是真正了解;通,则是彻底把握。

在“睁眼看世界”这点上,曾国藩与林则徐的差异也正在这里。

林则徐虽然对西方科技文明做了大量的情报搜集乃至翻译工作,但实话实说,他本人研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并没能达到“开”与“通”的地步。比如他在禁烟过程中还曾信誓旦旦用不提供茶叶让英国人便秘而死来要挟对方,又比如鸦片战争已经要开打了,他花巨资从美国人那儿买了条重达1080吨的大船,名曰“剑桥号”,并且加以改装,还配置了34门大炮。这看上去像是装备了首豪华战舰,倒是可以跟英国人较高下的。可林则徐弄这条的船的思路却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他把这条巨资打造的“战舰”横在珠江口,并把它固定住,以此作为阻拦英舰进出珠江口的障碍物与固定炮台。结果,英国人后来攻上来,连船带炮全都抢走了。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林则徐,他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算是伟大的先行者了。可通过这些表现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确实做到了“眼到”,但还是没能做到既“开”又“通”的“心到”。

曾国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也就是说他是站在林则徐这些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所以他在“眼到”“眼勤”之外,特别强调“心到”与“心勤”。 而他“心到”与“心勤”的直接结果,就是其洋务意识的产生。

曾国藩自己是不懂西方自然科学的,他的功夫基本上全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那套文以载道,大数学家李善兰来投奔他时唯的要求是让曾国藩帮他出版自己翻译的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曾国藩看了半天点也看不懂,却慨然允诺,自掏官俸600两白银为李善兰出书。

曾国藩虽然看不懂,却深知这部数学名著的重要,所以他想用自己的声名为李善兰做些宣传,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文坛盟主方诸侯的身份为李善兰此书作序。可曾国藩对书里的内容丝毫不懂,又怎么作序呢?

曾国藩自有他的办法!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在父亲的影响下,知道只学习儒家的经史子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渐渐喜欢上西方社会学与语言学,后来甚至为此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表示要放弃科学考试。族中长辈对此都甚觉惊奇,觉得这孩子疯了,唯有父亲曾国藩却表示大力支持。现在曾国藩让曾纪泽拜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这些大科学家为师,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为李善兰这本《几何原本》的译作写篇序。序写出来之后,曾国藩又反复审阅学习多次,最后署上自己的大名,为李善兰成就科学家之大名,甘愿做颗大大的铺路石。

后来,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容闳这些科学家帮他办兵工厂,整个过程中曾国藩自己也是全身心投入的,他的洋务意识也是在这个“心到”与“心勤”的漫长过程中才渐次形成的。

还有个小例子更能说明他的“心到”与“心勤”。李善兰写的《几何原本》是数学译著,他实在是读不懂,但即使这样,他也试着反复揣摩了许久。后来有个叫冯桂芬的,原来曾经是林则徐的学生,写了本《校邠庐抗议》,在其中放眼世界,最早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他把这书送给了曾国藩套。曾国藩为此像着了迷样,整日手不释卷,反复研读。最后,他由衷地赞叹冯桂芬的观点乃“名儒之论”,而在这个学习揣摩赞叹“眼到”“心到”的过程中,他自己“采西学”“制洋器”的思想也渐渐地清晰起来。

。。!!

第43章 身

第三是身到与身勤。

我们讲曾国藩的“挺经”,讲他最有名的个观点就是要“挺身入局”。什么叫“挺身入局”?宽泛地说当然包括临事临难时的全身心投入,但抠字眼儿地来说,这个“挺身入局”就是挺身而出,就是行动力与实践精神的种表现。

曾国藩解释“身到”与“身勤”说:“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曾国藩全集·家书》就是说不论艰难险阻,都要亲身体验,亲自品尝。验“险远之路”,这叫行;品“艰苦之境”,这叫知!所以有“行”有“知”,方为知行合!所以有位伟大的教育家才因此索性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陶行知!

曾国藩也是这个意思,做事情首先要能入乎其内,不要做局外人,这是行,是以身“验险远之路”。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