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含着他不服输的那股子倔劲儿。

后来,曾玉屏倾全力培养儿子曾麟书读书,甚至给儿子取的名字里都带着个“书”字,可惜曾麟书读不出来,再后来,只得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这个名叫曾国藩的孙子终于不负重望,读书读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终于为他们曾家雪耻洗辱,而且还为他们曾家建立了不朽的声名。

后来曾国藩考中了进士,又点了翰林,当捷报传来,整个湘乡都轰动了,当曾家上上下下都欢天喜地庆贺之时,这位名曰曾星冈的老人却对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说:“宽虽点了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靠他吃饭!”《曾国藩全集·诗文》甚至当家里有了钱,有人提出要扩建些房屋才符合翰林之家的门面时,也被这位星冈老人顿臭骂,告诫家人绝不能因为曾国藩做了官而改变曾家发奋勤勉的本色。

不仅挫折时倔强,发达后还这么倔强,这才叫倔强到了骨子里!

曾国藩毕生受这位星冈祖父的影响很大。他在家书和文集里都反复提到,他们勤勉努力踏实进取的家风家训,都是从这位名曰星冈的祖父时代开创的。所以他常说“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

第47章 倔强的性格

曾玉屏说的“懦弱无刚”是因“懦弱”而“无刚”,可见这里主要讲的是种性格。所以曾国藩的生发是非常聪明的,他接着祖父的“不可懦弱无刚”说“故男儿立志,必须有倔强之气”。这个“倔强”词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我们也习惯把它作为某种性格或个性的描述。这样来,表示某种个性的“倔强”与性格上不要“懦弱无刚”也就吻合起来了。

但我想问的是,难道曾国藩所说的“倔强”就只是种性格特点吗?如果是这样,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故男儿须有倔强之气”,却要说“故男儿立志,必须有倔强之气”呢?

这两者间的差异,就在于曾国藩多说了个“立志”。说到“立志要倔强”,恐怕大家就会看出问题所在了,倔强只是个性格特点的客观描述,怎么能说“立志要倔强”呢?

有关这个问题,还是曾国藩家训以及曾国藩自身的人生实践给出过最好的答案。

倔强,在曾国藩那里,首先是种遗传。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深情地回忆说:“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曾国藩全集·家书》可见,他也认为他们兄弟几个受母亲的影响要比受父亲的影响大些,而受母亲影响最关键的地方就在倔强上。

曾国藩的母亲姓江,小名“怜妹子”。说起她这个小名还有个来历。据说,江家的祖坟葬在个叫仙人山的地方,后来有风水先生说,这个仙人山里的神女是个处子,谁家葬在这个地方,九代以内都要“洗女”,就是把生下来的女孩子都要“洗”掉,意即家中不能留女孩子,否则,将来只会发婆家,不会发娘家。这明显就是封建迷信的胡说八道,可当时百姓愚昧,迷信正是常态。所以据查他们江家《湘乡测水江氏五修族谱》,到曾国藩外祖父这代,居然六代之内,生了28个男孩,却没有个女孩!

这说明什么?

说明生下的来的女孩,都被悲惨地“洗”掉了。

“怜妹子”生在冬天,是曾国藩外祖父家的头胎。生下来之后,她爹虽然舍不得,但还是狠心把她扔在床底下,想把她冻死。可过了大半夜,她还好好地活着。她爹狠下心来,准备用块石磨压在小孩身上,可抬起石磨来,小孩却突然“哇”地大哭起来,她爹听了心里惊,石磨落下来竟然砸到了自己的脚。这当爹的心中痛,实在下不了手。孩儿她娘看孩儿他爹下不了手,连忙把孩子抱起来,这个小女孩的命就这样保住了。因为天可怜见,没有夺了她的命,所以名叫“怜妹子”。

真是冥冥中切自有天注定,要不是天可怜了“怜妹子”,哪里有来后来的曾国藩呢?

怜妹子命运坎坷,从小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在封建社会,作为个乡村女孩子没有上学读书的权利,但她却认识很多字,百万\小!说信之类绝不是问题。后来她嫁给了比他小五岁的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爹。曾玉屏因为要全力培养个读书人出来,所以不惜血本地培养曾麟书,可这个儿子考运太差,光个秀才十几次也考不上,曾家为此也拖得有些家道中落的样子,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

曾麟书自己运命不济,几个儿子与女儿又连续降生,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也常为此长吁短叹,愁眉不展。江氏边操持着全部家务,还常对曾麟书说:“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子劳于外,岂忧贫哉?”《曾国藩全集·文集》这是劝老公说,虽然生活穷点日子紧点,但各安本份,努力做事,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所以“怜妹子”从不认输,从不认命,从不向命运低头,任再大的艰辛与不顺,也只是埋头努力地做下去,过下去,这种倔强的精神,曾国藩以为是母亲传给自己兄弟几个最大的人生财富。所以他才说受母亲的影响要比受父亲的影响大。

其实,曾国藩说受母亲影响大,是因为母亲比父亲更倔强些。但他没有认识到,他的父亲是他爷爷的儿子,他爷爷比起他母亲来更是个倔强的老头。所以曾国藩既有来自母亲的直接遗传,又有来自祖父的的隔代遗传,你说曾国藩该有多倔强吧!

曾国藩说到自己的倔强性格,就和他的挺经有关了,他称之为“挺然特立”。他在家书中曾经回忆自己这种倔强的性格,说“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曾国藩全集·文集》这是说自己早年在北京当京官的时候就因这种性格吃过亏。

曾国藩做京官时最倔强的表现当然是当年上书指责刚上台的咸丰皇帝,弄得咸丰咸老板后来直都跟他过不去。但就算是在指责皇帝弄得差点掉脑袋之后,倔强的曾国藩还是本色难移,绝不肯随波逐流,与官场同流合污。他所说的与“大名大位者为仇”的事后来还有两桩,是与满族正黄旗的贵族琦善为仇,是与蒙古正蓝旗的贵族赛尚阿为仇。

琦善很多人都知道,因为他就是第次鸦片战争中与林则徐唱对台戏的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鸦片战争失败,他被革职,后来因为贵族身份,又重被起用,位至陕甘总督。咸丰皇帝继位后,因牵扯大案被人举报,琦善重被下狱。但琦善能革职复起,可想而知他在官场的关系有多硬,所以刑部在会审的时候,对琦善有意回护,甚至在琦善本人的罪状未审清之前,就打算先审举报人是否诬告。

面对如此荒唐的事情,限于琦善的身份与势力,并没有人有什么异议,唯独当时身为刑部侍郎的曾国藩看不下去。他义愤之下,痛斥这种司法腐败,结果下成了整个刑部中的异类。后来,正是因为曾国藩没有昧着良心不吭声,琦善最终又次被革职发配。

曾国藩不昧着良心说话,当时很痛快,后果很严重。不仅刑部之内大家视他为异类,甚至整个官场都开始视他为异类,因为他不懂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所以大家都开始主动与他拉开距离。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原因,也不是不明白官场的潜规则,可越是这样,他越要坚持自己的本色。紧接着,就发生了赛尚阿的案子。

赛尚阿因为军事失误,被立案审查。因为走了朝廷内外大员的关系,所以有人试图为之设法宽囿,但曾国藩作为刑部侍郎,却不肯松口,坚决依法严办。后来,虽然廷议主张从宽处罚赛尚阿,可曾国藩却还是主张依法严办,结果赛尚阿最终被革职拿问。

琦善是满族贵族,赛尚阿是蒙古贵族,在清廷中的地位都远比汉臣高。现在曾国藩这样个汉臣把两位权臣都拉下了马,大家都觉得这个原本温柔敦厚的湖南读书人实在也有不可理喻的地方,官场上的人开始纷纷疏远曾国藩。所以通过曾国藩此时的家书及与友人的书信也可以看出来,他其实在当京官的最后这段日子里是极为痛苦的。因为得罪了“大名大位者”,又因为坚持原则,倔强而不知悔改,他甚至“为京师权贵所唾骂”《曾国藩全集·家书》。

但即使被人唾骂,被人看作异类,曾国藩也倔强地认为自己没有错,大不了回乡了事。于是他得到了个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差事,于是他准备顺便回乡探亲,于是他走到半路上得知了母丧的消息,于是他回到湖南老家奔丧,于是他卷入了那场与太平天国苦熬十余年的战争。

说起来,也算是他的倔强改变了他的命运,甚至改变了那个时代的命运。

第48章 倔强的“品格”

倔强,在曾国藩那里,其次是种坚忍的毅力与品格。从挺经的角度看,是不仅要挺住,还要挺过去。

第,是要挺住。曾国藩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曾经说过:“古来大有为之人,每于艰险之时,坚忍支撑得住,可做非常事业。”《曾国藩全集·书札》这就是说要挺得住。

曾国藩当年初办团练失利,长沙受辱,凭句“是男儿,打脱牙,和血吞”的名言忍下口气,退守衡阳练兵,居然痛定思痛,发奋图强,练出了支17000人的湘军。咸丰皇帝得知他练出湘军来,连下四道圣旨催他出山作战。曾国藩却知道越是“艰危之局”,越要“将躁急郁迫之怀扫除干净”《曾国藩全集·书札》,所以他忍住,挺住,虽然不断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嘲讽与非议,坚持不练好兵,绝不出山。

这时,他的老师吴文镕被困湖北,希望他能出兵救援。曾国藩知道太平军在湖北势大,自己兵未练好,出兵也是必败,与其所有的努力必定会付诸东流,还不如忍住等待最好的时机。所以他宁肯反复写信向老师说明情由,也决不贸然出兵。最后吴文镕回信说理解学生的片苦心,反而劝他定要坚持坚忍下去,不要为情势擅自改变自己的原则与主张,并认为最终能挽救天下局势的定是他这个最倔强的学生曾国藩。吴文镕最终战死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

吴文镕是清政府的重要人物,他是曾国藩的老师,也是曾国藩政治上的后台。曾国藩倔强到宁肯眼睁睁看着老师战死,还要坚持住“兵不练就,绝不出山”的底线,这种倔强真不是般的能挺!

先是自己最敬爱的老师战死,紧接着轮到自己最心爱的学生了。曾国藩之所以能办出湘军来,得益于自己最心爱的个学生江忠源。江忠源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曾经有湖南同乡在北京病故,当时江忠源在北京,他不仅在其生病期间尽力看护,还在其死后,孤身人千里迢迢护送灵柩回乡。所以当时北京流传句话,叫“包写挽联曾国藩,包送灵柩江忠源”。二人个挽联写得好,个义薄云天,又刚好是师生,所以名传天下。

江忠源是湖南人中最早办团练的,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江忠源办团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所以当时又有人说:做学问,曾国藩是江忠源的老师;办团练,江忠源是曾国藩的老师。后来江忠源在安徽庐州今安徽合肥被困,他并没有主动向老师曾国藩求救,而是咸丰皇帝舍不得江忠源,下令曾国藩速救江忠源。曾国藩还是因为湘军尚未练成,坚决不肯出兵,最后眼睁睁看江忠源战死庐州。事后曾国藩满心悲痛,却也倔强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事实上,从军事史的角度看,后来学者普遍认为曾国藩当时倔强地不救自己最敬爱的老师和自己最心爱的学生,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这就是他的倔强,他的挺得住。

第二,真正的坚忍,不仅要挺住,还要挺过去,挺到底,挺到成功。

这点才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他生挫折之事艰难之境不断,可他始终能“养活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把坚忍的品格“挺”出生机和活力来。

我们粗略地总结下,曾国藩自出山办团练之后,很长段时期内要不停面对的主要有三大难:

是军事上的挫败,二是官场上的失意,三是生理上的痛苦。

军事上的挫败包括挫折与失败。失败是打败仗,他自己总结过,说出山就有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后来又有三河之败徽州之败祁门之败,总之只要曾国藩亲临前线,很少有不败的时候,所以后来他紧张到不敢亲临前线,只能宿命论地坐在后方指挥。挫折是他的湘军总面临断粮断饷的危机,因为湘军属于体制外的军队,所以筹饷筹粮非常艰难,再加上各地官僚处处掣肘,曾国藩常年为此发愁,以至为此愁白了头。但就是这样的不停地挫败着挫败着,他居然熬到了最后,挺到了最后,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政治上的不如意就更多了,曾国藩自己就总结过“生平吃数大堑”,至于像“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这种动不动就被视为官场异类被官场唾骂的事就更多了。因为他做官标榜“不要钱不怕死”,平常又以挺经刚强倔强自命,所以他在官场风波不断。当皇帝的咸丰咸老板不待见他,那些满族贵族官员也不待见他,甚至很多汉人官员也不待见他,甚至他身边受过他恩惠的些人也不待见他,像他手提拔上来的左宗棠沈葆桢后来都与他闹得不可开交。可曾国藩在所有人不待见他的目光中就那么我行我素地走了下去,最后还是“撑着两根穷骨头”走到底,生清廉自守,生洁身自好,最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让所有不待见他的人彻底服了气,成就了晚清所谓“做官要学曾国藩”的神话。

最能体现曾国藩“挺得住”的还是他与疾病抗争上的坚忍。曾国藩生患有严重的牛皮癣顽疾,严重到甚至发生了让他晚节不保的纳妾公案,这点我们在上册里已经详细分说过。就在这种煎熬中,他依然南征北战,甚至还对此谈笑自若。有次他在战况紧急之时与自己手下大将李续宜谈到自己最近频频发作的顽疾时说:“敝疮亦小愈,然手不停搔,颇以为苦。郑板桥有言:‘隔靴搔痒,赞亦可厌;入木三分,骂亦可感。’阁下既吝此‘隔靴’之赞,鄙人自当此‘入木’之爬。何如?何如?”《曾国藩全集·书札》

把每天抓得鲜血淋漓之苦自我调侃为“入木三分之爬”,这种病痛中的诙谐与幽默,大概也是他“明强挺经”四字的最好诠释了。

最后,倔强于曾国藩,更是种坚韧的意志与精神。这就与曾国藩所说的“立志要倔强”有关了。

倔强不论是不服输的性格还是坚忍的毅力,都是在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时做出的反应,所以曾国藩家训中曾有句名联,说:“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但是曾国藩在家书中还说过句话,他说:

“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里的“大难磨折”就不是种环境,而是种命运了。命运中注定要有苦难,面对这种苦难的命运,能做出精神的准备,并因此具备坚韧意志的人,就真正具有了可以成圣成佛的大智慧。

所以他教育学生时又说:“从古奇人杰士类皆由磨砺中来。艰巨杂役,磨砺也;米盐繁琐,亦磨砺也。”《曾国藩全集·书札》艰难困苦是磨砺,这容易理解;连柴米油盐的生活与繁琐细碎的工作也是磨砺,这就说明曾国藩所强调的倔强不是简单的“对外”的,更是深刻的“对内”的,也就是他所说的“男儿立志,必须有倔强之气”。

所以他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以。”《曾国藩全集·家书》这说的就是“立志”的“倔强”而非“胜人”的“倔强”。

所以他在解释“明强挺经”时说:“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曾国藩全集·家书》只有明白求强是为立志,是为修身,是为超越自我,而非胜过别人的争强好胜,这种倔强,这种明强,才是真正的“挺经”所追求的“刚”。

我们还是来看看曾国藩他自己是如何以倔强之意志坚韧之精神来成圣成佛的吧。

1854年,曾国藩在湖口被石达开杀得大败,水师精锐尽失,曾国藩情急之下,继靖港之后,二次投江自杀,幸被手下救起,得以不死。曾国藩既遭惨败,又不得不面对惨败后的军事问责。尤其是他自起兵以来,短时间内,败于岳州,二败于靖港,三败于湖口,可谓屡战屡败。尤其是湖口之败后,在连败之下,甚至很多幕僚都辞别而去,因为大家对他没有信心了,觉得清政府也会因此而轻视他,再跟着他混也没什么前途了。

曾国藩是个讲血诚的人,他虽然惨败,却绝不会像绿营的那些腐败分子样欺上瞒下,所以他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里也坦陈自己的失职,把屡战屡败的惨状交待清楚,等候朝廷的责罚与处置。

曾国藩有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不论是他自己写过的公文或文章还是别人代拟的公文或文章他总是会反复地多读几遍,尤其是在公文发付驿传之前还要再看遍。就是因为这个好习惯造就了文章大家曾国藩,也造就了以立志倔强而扬名的曾国藩。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