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得多,却在科举中屡屡高中,而自己连考个举人都很勉强,不由不叹命运的不公,所以多少有些“既生瑜,何生亮”之感。因为左宗棠的这种心理,所以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下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现在这个克星居然派人送了封密信给自己。左宗棠请胡林翼转交给曾国藩封密信,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尤其是下联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见,可谓触目惊心。因为问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借扑灭太平军之势,趁势反了满清,夺了天下!别看我老左平常喜欢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语。后来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神鼎山联上改了个字,然后交还胡林翼,胡林翼又转给了左宗棠。据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声,什么也没说,把这封只改了个字的密信放火上烧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个字呢?
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我是坚决不做的!
而且,胡林翼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候,还附有他自己的句话:“似未,我何词费!”说明他和左宗棠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表明不反的心迹后,也颓然无话可说。
但即使无话可说,胡林翼还不死心,他后来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句话:“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划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不久,曾国藩手下水师主帅,也是晚清政坛最忠诚最廉洁自律的奇男子大丈夫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因为趋势很明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趁势打过长江去打到北京去,依我们的实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们也是没办法的。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自己的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回忆说,曾国藩当时看完信后,连连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说完,把信揉吧揉吧,张口,塞嘴里嚼烂掉,当时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下去了。
不久,又有位天下闻名的大名士来湘军大营拜会曾国藩,此人是后来写了《湘军志》的王闿运。王闿运学问很大,辛亥革命后曾经做过清史馆的馆长。但他自己自诩最擅长的学问是帝王之学,就是教别人如何称王称霸。他跑到曾国藩这里来,两个人关起门来大谈王霸之道。曾国藩默然不语,王闿运口若悬河。王闿运颇有纵横家的风范,讲到动情处,仿佛风云际会,要为曾国藩造反称帝指条明路。王闿运讲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曾国藩语不发,只是皱着眉头用手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不停地写写划划。
讲了阵,下人来禀报,说有要客来访。曾国藩听了便对王闿运拱拱手说:“先生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完,个人就出去了。
王闿运这才发现曾国藩蘸着茶水在几案上写的字竟然全是:“妄!”
王闿运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只好飘然而去。所以他后来写《湘军志》的时候,从情绪上对曾国藩还是非常有抵触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次造反劝谏就不是个体行为了,而是场群体行为。
据说就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湘军警惕起来,江北各处绿营和八旗都有紧张布防的迹象。而朝廷更是第时间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名为犒赏,实为暗查。另方面,攻下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虽然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因为纵兵劫掠并放跑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受到朝廷的点名批评,另外户部还要审计湘军的账目。这下湘军内部群情汹汹,尤其是曾国荃部就起了拥立曾国藩效仿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心。
传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这四位顶尖的人物,在南京的玄武湖曾经有过场密谋,被称为玄武湖会议。之后曾国荃率三十多位湘军的高级将领来见曾国藩。曾国藩对弟弟和手下这批将领的意图心知肚明,便推辞不见。大家见曾大帅不肯出来相见,更是群情激动,反复让人进内府去请。但不管怎么请,曾国藩也坚决不出来见大家。后来僵持了许久之后,曾国藩让人送了副对联出来。据说所有人看到这副对联之后,有的感慨,有的摇头,有的叹息,甚至还有人热泪盈眶。最后曾国荃站出来说了句话,他说:“大家什么也不要再讲了,今天的事儿以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老九人担当好了。”如此说,众人才纷纷散去。
那么,曾国藩到底写了副什么样的对联,居然可以让要拥立他造反的这些将领们心甘情愿地散去?
这副对联很有名。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
般人都以为这幅名联出自曾国藩之手,事实上这幅对联只是个集联,上联是苏东坡诗中的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句话,曾国藩各取其,放在起,居然妙对天成!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竟然能让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弥于无形!
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能背倚长天,可见其高,所以在金庸先生所写的《倚天屠龙记》里,倚天剑为百兵之祖,就是因为它剑气如虹,达到了绝高的境界。个人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时候该是副怎样的景象呢?
阳光照在大海上,波涛汹涌,浪花翻腾,可谓气象万千。虽然气象万千,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般人所能窥见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曾国藩这幅对联依然说的是自己绝不造反的决心,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无数”般的炫丽景象对我是没有诱惑力的。
如此说来,我们不由要问——曾国藩心中的坚持与境界到底是什么呢?
/./|?
第60章 论辩
要回答这个终极问题,就要首先来看看这个能带来的“花无数”景象的造反诱惑到底有多大的可能。
般来说,认为曾国藩当时造反条件不成熟的学者主要的论据有四个方面:
是当时的清廷对曾国藩有可能造反已经做了军事上的准备。当时绿营与八旗积极在长江以北布防,天京城破之后两天,慈禧就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说是犒赏三军,其实是来暗中查防曾国藩有无造反迹象。
二是曾国藩的军饷不够。湘军和太平军作战十余年,最大的瓶颈就是军饷问题,因为曾国藩采取的高薪养廉的政策,而湘军本质上属于团练,多数情况下要自筹军饷,所以没钱怎么打仗?没钱他怎么敢造反呢?
三是湘军内讧,已有分裂之势。最著名的就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矛盾,另外不仅左宗棠,像江西巡抚沈葆桢与曾国藩也直有矛盾,甚至有学者认为李鸿章已经自立山头了,他们与曾国藩都有矛盾,都不会跟着他造反的。
四是曾国藩自身的顾忌。他起兵檄文里是以儒家知识分子的忠诚“血诚”的信仰来号召天下的,现在他要造反了,这不是自食其言吗?那还不被天下人骂为乱臣贼子!这样的话就得不到民心,所以即使造反也很难成功。
这四条理由貌似说得都很有理,但我个人以为,其实都经不起推敲。
第,清廷是对曾国藩有了布防与准备,但实力摆在那里,绿营面对太平军就毫无招架之力,纨绔的八旗子弟就更不用说了。当时从军事力量看,湘军的战斗力天下无敌,远超过清政府军绿营和八旗,所以绿营和八旗再布防也不过是形同虚设。这在军事上是种很清楚的判断。
第二,湘军是直有军饷的问题,但就是因为不造反才有军饷的问题,造反反而就没有军饷的问题了。当时曾国藩控制着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当时最为富庶的地区,《清史稿》说当时“天下财赋,半出东南”,这还是往小里说,不仅不夸张,甚至还夸小了。曾国藩如果造反,经济上绝对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湘军内部意见不统,甚至内讧,有分裂之势,其中对曾国藩牵制最大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与李鸿章。至于曾左不和,我们在评说曾国藩家训的“识人”部分曾专章分析过,两人在打下南京后互相揭发,甚至吵成团,多少还有演戏的成份。况且“鼎之轻重,或可问焉”的造反劝谏,也正出于左公之手。至于李鸿章,那是曾老师最贴心的学生,也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政治接班人,如果有改朝换代的机会,他会扯自己老师后腿吗?
第四,曾国藩要果真有造反之心,还怕别人骂自己是乱臣贼子吗?哪个开国元勋不是在成片的唾骂声中吊民伐罪重开天地的?况且以曾国藩要办“有主义团队”的治军思想,他总应该比腐败透顶无恶不作的清政府军更容易得民心吧!
所以,四条造反的不利条件看似有道理,其实都不可能成为导致曾国藩坚决不反的关键原因。而反过来看,若以条件来论,曾国藩的造反在当时可谓是“万事俱备,东风不欠”。
第,军事上强弱分明,清政府军根本不是湘军的对手。
第二,经济上强弱分明,曾国藩控制地区的强大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成为他北伐的坚实后盾。
第三,湘军内部造反情绪盛行,曾国藩呼百应,只要他肯点个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四,当时“天下英才,尽归曾幕”王闿运《湘军志》,曾国藩的人才团队无与伦比。
第五,因为当时曾国藩已经开辟洋务运动并努力施行多年,所以湘军与英法美德等西方列强的关系很好,曾国藩如果造反,西方列强即使不成为支持的力量,也绝对不会成为阻碍的力量。
所以,就中国封建历史来看,限于中国北高南低的整体局势,南征总是容易成功,北伐总是很难成功,唯的例外是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北伐举扫荡北元,奠定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如果曾国藩能狠下心来造了满清的反,我个人以为历史上第二次成功北伐并奠定个王朝基业的事就有了很大的可能。
..,,
第61章 信仰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正是曾国藩坚决不反的“铁石心肠”让这种创造历史奇迹的可能化为片乌有。这来,我们就更有必要来探求这个终极的疑问——既然万事俱备,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就是坚决不反呢?
我所理解的答案,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信仰!
是什么成就了“中兴名臣”“代大儒”的曾国藩?
是什么成就了能手开辟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进的曾国藩?
是什么造就了拥有当时最强人才团队“神州第幕府”的曾国藩?
是什么造就了能写出“千古第家训”被后人视为儒家教育正宗的曾国藩?
我以为所有的答案都在这两个字上:信仰!
曾国藩当年以届书生领军,起兵之时就在出征檄文里说过,他是为“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为之所也?”《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的理由而出兵的。也就是为了拯救传统儒家文化,而非拯救那个腐朽的满清朝廷而出兵的。当然曾国藩身上确实充满古代儒生愚忠愚孝的伦理思想,他不反清廷也确实有这种愚忠愚孝的思想在起作用。但从更大的历史背景上看,他这种愚忠的最终指向不是指向封建君王,而是指向对儒家文化的忠诚,对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仰的忠诚。
所以他克己修身,《求阙斋日记》写数十年,生把不断自省与不断学习当成最重要的生活习惯。他从来不跟别人攀比,他只跟自己较劲儿,只要做得比昨天的自己好,只要做得比前刻的自己好,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所以他自号“涤生”,每日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曾国藩全集·日记》而自勉;所以他虽然起步很低,甚至初时“在并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挫”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但最终却超越了那个时代中所有比他聪明的同伴,走到了人生境界的最高处。所以他虽然没有小聪明,但却有大智慧,把儒家所提倡的“修身”理念,用生实践几乎做到了完美。
他之所以在为官为政带兵打仗的同时,还写下无数家书无数家训名篇名句,是因为在儒家文化那里,“齐家”是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在他这样标准的儒生看来,要想成为顶天立地的“士大夫”,要想成为民族文化的脊梁,不仅要做好自己,更要带好整个家族。因为所谓“国家”,在中国人看来,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是同构的,所以唯有“齐家”才能“治国”,家尚不齐,国又焉治?所以曾国藩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还挤出大量心血来完善家庭教育,又把这种家庭教育智慧引申到社会教育层面,他是要用这种智慧不仅来齐家,更要来救国。所以他在生前就刊行了他的《曾国藩家书》,所以他的家训不仅教育了家人,还教育了整整代人。这就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其为“教育家”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他的家训可以被称为“千古第家训”的原因所在。
因为有信仰的感召,大批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才会走到他的身边来,构成了“天下英才,尽在曾幕”的“神州第幕府”的传奇。
当时天下像曾国藩这样出山办团练的共有四十几处,可只有曾国藩把团练办成了举世闻名的湘军,而且只有他的湘军里汇集了当时儒家知识分子的精英。湘军带兵将领大半是书生带兵,而非武将带兵,这在中国数千年的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帮原来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儒生却能汇聚他的身边领兵作战,最终的动力只能源于他们之间某种共同的信仰感召与精神力量。
当时地方督抚皆有自己的幕府,可唯有曾国藩的幕府汇集了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像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和他同为化学家的儿子徐建寅,像中国近代大数学家与教育家华蘅芳,像中国近代大数学家与物理学家李善兰,像中国近代医学家翻译学家赵元益,像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大教育家容闳,这些时代的精英都汇聚在曾国藩的幕府,为他开创安庆内军械所,为他开创江南制造局,为他开创江南制造局所属翻译局殚精竭虑,贡献智慧与生命。
尤其是容闳,特别有说服力。他作为中国近代最早获得西方学士学位的留学生,抱着腔救国之志,远涉重洋,重回故土,但现实却让他失望透顶。他先是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抱丝毫的希望,后来他所寄予厚望的新生力量太平天国又让他失望透顶,再后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投奔曾国藩,遇之下,即视为平生知己。正是容闳等人的帮助与支持下,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才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样,也正是曾国藩的支持下,容闳的救国理想才得以实现,后来在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坚决支持下,容闳选派留学生计划终于得以施行,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纵观容闳的生,他在实施救国理想的过程中,起初对清廷不抱希望,后来投身曾国藩幕府,后任清廷四品官职,后来又在曾国藩死后多年加入了反清的阵营,成为了清政府的通缉犯,可以说他加入晚清政府也多少是因为曾国藩个人魅力的感召,所以他在他的那部名著《西学东渐记》里深情地回忆说:
“曾文正者,于余有知己之感,而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也。”
这种可以让容闳以知己视之的个人魅力的背后,定是某种信仰与精神的力量。
所以,不论是从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实践,还是从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业绩,甚至从他对仁人志士的感召以及对人才力量的组织与建树,都可以看出他人生背后那种巨大的精神追求与坚定的信仰坚守。而这种追求与坚守都是带有着强烈的传统儒家色彩的,所以随着他个人事业的成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里也认为是曾国藩挽救了东方儒家传统文化。
这种带有强烈儒家色彩的精神追求与信仰坚守在曾国藩那里最终转换为个现实的选择,也就是反与不反的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曾国藩的答案很明确——倚天照海花无数,霸业雄图非所求。流水高山心自知,圣贤事业方不朽!
所以他根本不会选择做英雄,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早已选择了做圣贤。这个选择早在他读书立志时就已朦胧扎根,早在他写日记修身反省时就已不断强化,早在他写无数家书家训呕心沥血教育后人时就已不断升华,所以到最后刻,让曾国藩这样儒家克己修身的模范举推翻毕生的信仰与追求,在别人看来并非不无可能,但在曾国藩自己,那绝对是荒唐而不可想象的。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明了那个最初的疑问了,他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违常理,没有中间地带;语气决绝,绝不首鼠两端。这本身就是精神追求中种气场与能量的显现。凭着这种对圣贤之道的精神追求与信仰坚守,曾国藩才最终从个“笨小孩”成就了“代大儒”,才最终开辟了向西方科技文明学习的洋务运动,才最终教育出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财富与精神财富。
所以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个历史当口讲这个系列的关键所在,个民族的真正崛起,个国家的“大国崛起”,定要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兴盛,定要有民族共同信仰的回归,只有经济崛起的大国崛起只会是种可笑的假象与幻象。
其实,在曾国藩的家训里我们讲到了很多教育方法与智慧,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其中的精神与情怀。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曾国藩全集·家书》,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这让人不禁想起流传于湖南曾国藩故里的个有关曾国藩教子的小故事来,我们权且把这则生动的小故事作为整个评说曾国藩家训系列的结篇:
那时应该是1858年前后,曾国藩因为父亲去世,离开江西战场,回老家为父亲守丧。那段时间是曾国藩生最为沮丧的时期,父亲去世,战局不利,擅自离开战场被天下人耻笑,皇帝夺了他的兵权让他眼睁睁地看着毕生心血付诸东流,所以那段时间曾国藩的心情很不好,在家还常常冲着几个弟弟发脾气。可是有天,曾国藩却突然来了兴致,带着大儿子曾纪泽去爬山。
原来曾国藩的家乡湖南双峰有座铜梁大山,山高水险,陡峻异常,乡亲们出行非常不便。曾国藩在家守丧期间,体察民生疾苦,于是自掏官俸千两白银在铜梁山上修了条石板路,还在山顶建了座凉亭,以方便出行的人们歇歇脚。
曾国藩和儿子曾纪泽沿着刚建好的石板路,路爬到了山顶。到得山顶凉亭,曾国藩面对群山,随口吟出副对联:
“稍停歇,到此已登峰造极。
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
曾国藩转头对儿子说:“你看,此处观景甚好!想百姓们多是挑着重担上得山来,于此处歇下重担,让清爽的山风吹吹汗,听清脆之鸟鸣时时悦耳,再远眺山更比山高,想是任何人都能悟得出些世间的世情与道理。”
听了这话,年方弱冠的曾纪泽突然兴奋地对父亲说:“我知道了,前面山更比山高,父亲是要告诉我,人生学无止境,虽可暂歇,却不能止步!”
曾国藩看着儿子赞许地点点头,曾纪泽在心中却又不由地想:父亲生勤俭,平常省吃俭用,如今却慷慨解囊,掏出千两白银为乡亲修此山路与凉亭,这不就是心怀苍生的义举比山还高的胸怀吗?
山风徐徐吹来,天地为之开怀。对父子在登峰造极处远眺群山,他们的目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与情怀,或许可以延展千年!
..,
第62章 识己·修身齐家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二句,所谓守约也。
人世艰苦之境,宜以宽字自养。
棘手事,需耐烦。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心至苦,事至盛。
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要务。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得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书蔬鱼猪,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人之生气。
养活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内心清静,自有远大。
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养得胸中种恬静。
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家俱有衰象。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字不识无损焉。
思与学不可偏废。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为人须先立坚卓之志。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mi.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